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写事波澜八法VIP免费

写事波澜八法_第1页
1/3
写事波澜八法_第2页
2/3
写事波澜八法_第3页
3/3
写事波澜八法永安中学王斌在一次寿宴上,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养的儿子都是贼,偷来蟠桃献母亲。”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在场人由怒发冲冠到恍然大悟再到拍案叫绝的场面。作文也是如此,要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如果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无趣。文章的这种起伏变化,人们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波澜。前人对波澜的重要性早有精彩的论述,如袁枚《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的确,平静的满面湖面固然能给人以灵感,而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浮沉,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觉。本文试图例举几个浅近的例子来说明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写出事件波澜的几种方法。一、一波三折法现实生活本来就是复杂多变的,在叙事中就要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真实地展现事件的复杂,才能使文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具有艺术魅力。如《守财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波澜起伏,一波数折,步步深入地展现了守财奴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性格特征。又如《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遇虎”就可一笔了之,然而作者却渐舒渐卷倏忽变化的情势,写出了递次渐进的层次,写出了曲折波澜。作者先言景阳冈上有虎,晚上出来伤人,“饮酒三碗不过冈”,然而武松酒饮十五大碗,提着哨棒“大着步”自上冈来。文章至此,犹如潮头始起,潮音由远处隐隐传来。接着写武松“酒涌上”,人步步上冈,日渐渐下山,此是一层。虽显平静,但是可怕的平静,平静之中险境步步逼近。再接着写武松“自言自语”,“酒力发作”,“踉踉跄跄”,“直奔”“乱树林”,此是又一层。同是平静舒缓,但险情更急,是情节趋向高潮的前奏。第三层,是高潮。作者闲闲渐写之后,老虎出声场了,在这一短促的空间,作者精心写出了老虎出来的瞬忽变化的情势和层次。狂风陡起,见风不见虎,此其一;“扑地一声响”,不见其形,已闻其声,此其二;直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老虎才形貌毕现,此其三。到这里作者才算完成了老虎出来的分解描述。由此看来,注意写出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才能使文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具有艺术魅力。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写的情节。二、设置悬念法《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周瑜藏起铁器工匠,而孔明偏不要造箭材料,这是为什么?三日内造箭十万支已是不可能,可是孔明却接连二天不见动静,这又是为什么?而到了第三天,孔明却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箭从何来?说是取箭,船近曹寨时又令军士擂鼓呐喊,一旦曹军追出,如何是好?这一连串的悬念使情节的发展变幻莫测,使读者不能不读下去。三、巧用伏笔法1伏笔是作家惯用的手法,莫泊桑写《项链》就是。一个短篇小说,其中就有许多伏笔。到小说结尾才交待路瓦栽夫人借的那挂项链是假的,其实在此之前,就有三处伏笔以暗示读者:①佛来思夫人取出一个大匣子,拿过来打开了,对路瓦栽夫人说:“挑吧,亲爱的。”②路瓦栽夫人不断地挑,又不断地问,佛来思夫人不断地回答:“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当路瓦栽夫人迟疑地问:“你能借给我这件(项链)吗?”③路瓦栽夫人送还项链时,佛来思夫人没有打开盒子。从一面对佛来思夫人的若无其事,漫不经心的神情描写中,都暗示了那挂项链是假的,不值钱的。巧埋伏笔,着力突转,完全超出了读者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四、欲扬先抑法欲扬先抑就是为了达到所写的对象的肯定、褒扬,先用误解方法,对所写的对象进行表面上的贬低、否定,使读者产生一种暂时性的厌恶、贬斥之情,然后通过后面的叙述,褒其所为,排其所误,使读者认识上急速转变,在思想感情上变贬为褒,由抑而扬。这样叙事能掀起感情上的波澜。如杨朔的《荔枝蜜》、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小思的《蝉》等。五、心理波折法所谓心理波折,就是写人物心理的矛盾和斗争。因为每做一件事,事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反复思考才定下决心,事中会有困难挫折,思想上会有反复和矛盾,经过斗争才继续坚持下去,事后会有胜利的自豪和兴奋,或失败的懊丧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写事波澜八法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