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法肌力评定在特定 体位 下让患者作标准动作,通过触摸肌腹、观察肌肉对抗肢体自身重 力及由 检查 者用手法施加的阻力,观察患者完成动作的能力 ,从而评定患者的肌力。( 1)程序 :①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及被检测 部位的位置。②充分暴露患者的受测试部位,近端肢体固定。③检查测试部位的轮廓,比较 两侧肢体同名肌的对称性,必要时 测量 两侧肢体的周径大小 。④上肢、下肢及躯干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见表1、表 2、表 3。( 2)基本原则:①依据评定者施加阻力大小并与健侧对照进行判断 。②依据肌肉或肌群能否作对抗重力(垂直运动)运动进行判断。③依据肌肉能否作全范围的运动进行判断。④如肌肉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时,依靠目测或触诊肌肉有无收缩进行判断。( 3)评定标准: 如能完成运动并能克服充分的阻力与健侧相近,为5 级肌力;能克服中等阻力为4 级肌力;能对抗并仅能抵抗肢体自身重量完成动作,为3 级肌力;如不能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运动,为2 级肌力;如无明显运动可见,但能触到肌肉收缩,为1 级肌力;如无可感觉 到的肌肉收缩,则为 0 级肌力。在手法肌力评定中,可根据检查情况使用“- ”或“+ ”号。常用手法肌力检查的评定标准见表4。( 4)注意 事项:①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 方法和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取得最大合作。②为了准确把握施加阻力的大小,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③ 保持 正确的检测位置, 以确保正确判断肌力的级别。防止替代动作出现错误的肌力评定。④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方向相反 ;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⑤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而光滑的表面上活动;或用悬吊带将测试部位吊起悬空,随肌肉活动而 同步 地作水平运动。⑥检查中如有疼痛、肿胀或痉挛,应在结果记录中注明。⑦尽可能在同一体位完成所需检查的肌力情况,以减少患者因不断变换体位带来的不便。⑧ 中枢神经系统 疾病和损伤所致的痉挛性瘫痪 不宜进行手法肌力检查。7.2 2. 器械肌力测定肌力达 3 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 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 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