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带写,创造作文新境界福建省漳平三中丁艳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新课标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且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写记叙文,要做到“内容具体”;写说明文,要做到“明白清楚”;写议论文,要做到“有理有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是“各科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道德的综合表现。”要写好作文,需要调动平时积累下来的多方面知识,平时没有生活的经验与积累,写好作文就成了一句空话。现阶段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却不容乐观。虽说随着信息渠道的增多,学生知道的东西也比以前成倍增加,但快餐化的信息源复杂多变,撩拨了学生的感官却无法代替其进行真切的感受和认真的思考。综观许多学生的习作,事例常大同小异,人物常千人一面,语言也常以空话套话居多。单纯的写作方法论根本无法改变现状。他们缺少的是平日里循序渐进的训练与积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需要提高的是他们对生活的观察感受、思考分析的兴趣和能力;需要弥补的是生活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学生的作文才能进一步达到内容充实与个性化的要求。本文拟就从阅读教学入手,巧妙介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机会让他们更充分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将从两方面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一、勤于找“米”,让作文不再是无米之炊。俗话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学生的写作比作一顿饭的话,那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积累就是作为原料的米。米从何来?我的做法是:立足课本,找到课本与生活的联系点,用巧妙的提问,适当的材料补充引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反思,帮他们找到下锅的米。1、从作者的经历中找“米”。有些课文的作者经历丰富,充满传奇色彩。他们的经历就可作为学生感受生活、品鉴人生的一个蓝本。且了解他们的为人对提高学生对其作品的兴趣、增加阅读量、更好地促进写作均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例如:《再塑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身患盲聋哑三项残疾,却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学会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四门外语,还顺利地从哈佛大学毕业,这简直就是世界奇迹!课文只是回顾了她最初的学习生活,安妮老师的循循善诱和作者自身的坚强乐观与强烈的求知欲虽有所表现,但与好的整个人生比起来,就显得单薄了许多。我组织学生阅读《我的老师》和《假如上天给我三天光明》,赏析经典章节,做摘录笔记,写读后感,学生都被这对师生深深打动。阅读交流活动结束后,我又组织学生去市里的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慰问,耳闻目睹残疾孩子的不幸遭遇,亲身感受他们的坚强态度。很多学生之后的习作都充分表现出了这次活动给他们心灵所带来的震撼。像这样引发我们强烈阅读兴趣和了解欲望的还有很多。《华南虎》作者牛汉在文革期间的经历让学生对那个年代的学者有了更多的同情,而后来对《老王》和《紫藤萝瀑布》的时代背景的解读就变得轻松了许多;《丑小鸭》的作者安徒生和《我的信念》的作者玛丽居里,他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名利的淡泊都在传记中得到了印证。当有报道称调查某些学校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答案基本上是娱乐界明星时,我很庆幸选择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伟大的名人,让他们眼中的名人不那么单调和肤浅。在这一点上,对课本的引伸阅读帮了大忙。2、从课文内容找“米”。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贴近,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感受,稍经点拨便可触发他们的记忆,点燃他们的写作热情;有些课文是长篇的节选,窥一斑而知其豹,几个人物的了解往往也能引发他们对整本书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前者以《绿色蝈蝈》为例。法布尔有亲切的语言、生动详细的描述再现了蝈蝈趣味横生的生活场景,其不断变换的称呼里包含着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很多学生也有自己的小宠物、小伙伴。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或许未曾这么留心观察过它的生活习惯,它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学课文时,启发学生探究学习作者观察的角度,时间,并用同样的语言风格把自己小伙伴的情况介绍出来。令人惊喜的是,每篇习作都能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