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过程中的难题如何破解?集团化办学逐渐成为各地的“香饽饽”,但在探索过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集团化办学应该达成什么目标?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和理想模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避免优质资源的稀释?下面一起看看一些中小学校长、教育学者怎么说。1 文化融合要实现,“和而不同”是关键谈松华(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集团是由不同学校组成的,不同学校之间的文化融合会经历相当长的过程,缺乏一体的紧密组织架构,文化融合是难以实现的。不同的学校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现在很多是一种协同、合作式发展,真正要到融合,就不仅是组织上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融合。集团化发展与学校的多样化发展要结合起来,不要限制集团内部学校自己另外的特色,这样才能做到“和而不同”。华志英(江苏省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校长):集团化办学势必带来一些挑战,比如管理难度的加大、优质资源的稀释、教师凝聚力缺乏等。我们认识到,学校的合并不等于学校的融合,如果“合”而不“融”,集团化办学只能停留在形式的聚集上。我们应关注如何将合并后的学校建设成“扩大了的优质学校”。2 集团化从根本上扭转了择校困局顾月华(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局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需要我们解决制度设计问题。只有扩大了优质资源,才能证明我们是在走优质均衡之路。法律制度设计的是“免试就近入学”,所以跟集团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学区制”。大学区辐射下的这样一种以名校为纽带的集团化,从根本上扭转了择校困局。大学区辐射不光是取消收费,更在于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在推动相对就近入学的大前提下进行的整体治理。另一方面,我们在整体推进过程中,更注重大学区辐射以及集团化办学带来的协同创新。各个学校之间不再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体现的也不仅仅是一种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更多的是站在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协同创新的立场,建立多元共生的格局。然而,受制于体制内资源配置的结构,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性,集团化办学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困难。为此,我们在设定缓解择校目标的同时,还设定了另外一个目标,那就是有效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从社会各界的共识来看,我们当初所希望的教育公平,仅仅是满足了入学机会的公平,但今天,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只有推进优质骨干师资的共享,才能实现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差距的缩小。过去,我们以证书和奖牌来证明教师的优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