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责任制分床一览表总体由(护士长)负责,需在每天(9:00)以前完成更新,患者出、入院或调整床位时在(30分钟)内更正完毕。分床一览表日期正确,患者数量与(实际)相符。2.配血合格后,由护理人员携带(专用容器)到(输血科)取血。取血时,护士应与(输血科)工作人员逐一核对(血袋)、(输血申请单)及(临床用血发血单)内容,核对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3.全血、成分血和其他血液制品应从血库取出后(30分钟)内输注,1个单位的全血或成分血应在(4小时)内输完。4.血液制品不应加热,防止(血浆蛋白凝固变性)。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不应随意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输血时,由(两)名护理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按三查八对内容逐项进行双人核对和检查,三查:即检查(血制品的有效期)、(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指对受血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袋编号)、血液种类和(血量)。6.输血前后须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用于输注全血、成分血或生物制剂的输血器宜(4)小时更换一次。7.输血起始速度宜慢,观察(15分钟)无不适后再根据病情、年龄及(输注血液制品的成分)调节滴速。8.输血完毕后,空血袋置入专用储存盒返回血库低温保存(24小时)。9.护士转抄医嘱后,及时(打印相关治疗单),经(2)人共同核对无误后,交给责任护士,方可执行。10.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医生下达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复诵一遍),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核对,待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保留用过的药品(空安瓿),经(二人)核对登记后再弃去。11.治疗室使用专用(输液筐)放置液体。(输液筐)应按照患者(床号)顺序摆放,床号醒目清晰。筐内液体按照(医嘱输入)顺序次序摆放。12.配液后护士应将瓶贴粘贴在输液袋或输液瓶上,并在瓶贴配液时间处签日期和(时间)。13.配液完毕核对无误后,配液护士需在输液卡上以(分母)形式签名,保留(空安瓿)备查,负责核查的护士查对无误后以(分子)形式签名,核对无误后方可将安瓿弃去。14.对急诊收治的意识不清、有精神障碍或“三无”病人、留观的患者,必须佩戴(腕带),标记为(无名氏性别),收治2名“三无”病人时,标记为(无名氏1性别)和(无名氏2性别)。15.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包括:(反问查对法)、(家属协查法)、(腕带识别法)、(直接查对法)、(床头卡识别法)。16.医务人员在落实身份识别时,应根据患者年龄、意识、(合作程度)及(技术操作项目)等选择合适的身份识别方法。(取消)17.正常情况下,腕带佩戴在病人(左手腕),特殊原因可以佩戴在(右手)或(足部),松紧以进入(一指)为适宜。佩戴后注意观察佩戴局部有无擦伤、过敏、(末稍血运)变化等情况。18.对于临床病区意识不清、产妇、儿童、听力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手术患者交接以及特殊操作时,应选用(腕带识别)和(家属协查法或反问查对法)来确认患者身份。19.监护室、新生儿室的患者应选用(腕带识别)和(床头卡识别法)来确认患者身份。20.手术患者安全核查应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21.护理分级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22.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进行测量,个体得分取决于对一系列行为的测量,总分范围(0-100)分。总分≤40分,为(重度依赖);总分41~60分,为(中度依赖);总分61~99分,为(轻度依赖);总分100分,无需依赖。23.病区护理站呼叫器的颜色分为红色、绿色、白色,分别表示(一级)、(二级)、(三级)护理的患者。24.患者转科时护理人员依据患者年龄、意识、合作程度等项目,采用(腕带识别法+反问查对或家属协查法)来落实患者身份。(取消)25.对于主动上报的不良事件,医院实行(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