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学简案 (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杨红菊教学设想 : 试图打破小说传统的教法, 从小说题目“药”入手,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小说《药》 的深刻内涵 , 从而学习和把握小说《药》的主题, 因而我的教学重点就以“药”为突破口,分三个层面展示 , 即: 无效的痨病药 , 无效的革命药 ; 有效的救国良药。简言之 , 两服 ( 无效 ) 药; 一服 ( 有效 ) 药。让学生明白学习有法 , 又无定法 , 要善于动脑思考 , 探求认识事物的新方法。教学过程 : 一、讲故事导入课文: 以“有一种奇特的药”开头, 请同桌先相互复述故事情节, 再讲给全班同学听。如: 有一种奇特的药 , 这药便是老栓用血汗钱从康大叔手中高额换来的蘸满革命烈士夏瑜之血的馒头。这药吃了, 可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还是殁了 -- 在第二年的清明 , 我们同时看到了给儿子上坟的华大妈和夏四奶奶...... 二、师生一起梳线索, 理结构 , 师板书 : 情节 : 华家( 明线 ) 时间地点夏家 ( 暗线 ) ↓↓↓↓↓ 开端 : 老栓买药→秋天后半夜←→刑场←夏瑜就义↓↓↓ 发展 : 小栓吃药→当天早上←→茶馆←夏瑜血被吃↓↓↓ 高潮 : 茶客谈药→当天上午←→茶馆←茶客谈夏瑜↓↓↓ 结局 : 华母上坟→次年清明←→坟场←瑜母上坟三、提问思考 : (1)连接华夏两家的人是谁?-----康大叔分角色朗读文章第三部分并重点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康大叔凶狠、蛮横、贪婪形象。 (2)连接华夏两家的物是什么?-----药合作讨论探究“药”的深刻含义。学生发言 , 老师总结 : A、无效的痨病药给小栓治病的奇特药是人血馒头。从小说最后部分也可以看出 , 华大妈给小栓上坟 , 说明奇“药”无效 , 小栓已死。小说以此控诉了封建统治者残害、愚弄人民的罪行, 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悲剧。 B、无效的“革命药” 夏三爷无耻告密 , 红眼睛阿义穷凶极恶; 康大叔是直接杀害革命者夏瑜的刽子手, 不但不受到人们的憎恨、指责, 反而受到人们的巴接与尊重。而华老栓夫妇麻木, 他们不理解革命, 竞把烈士的鲜血当成治病良药; 而且刑场上围观群众的麻木不仁以及坟场上夏四奶奶对儿子事业的不理解而羞愧。由此可见夏瑜之死是无效的“革命药”, 他的死上不能救国, 下不能安民 , 可谓之为无效的“革命药”。 C、唤醒民众的救国良药。交代了小说《药》的写作目的: “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者的注意。”由于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未能唤醒民众, 人民是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