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容量的计算方法 旅游容量为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社会心理容量和文化体验感知容量五类。对于一个旅游区,日空间容量与设施容量的测算是最基本的要求。 旅游容量计算 计算公式 方法特点 适用范围 空间容量 一、面积法 传统计算公式:C = ∑ ᵃᵅ = ∑ ᵄᵅ × ᵄᵅ ÷ ᵄᵅ C—旅游区日空间总容量,数值上等于各分区的日空间容量之和,单位为人次; Ci—第 i 景点的日空间容量;单位为人次; Xi—第 i 景点的可游览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Yi—第 i 景点平均每位游客占用的合理游览面积,单位为平方米/人; Zi—第 i 景点的日周转率。 该计算方法将景区内部景点之间的关系视为简单的加和关系,忽略了游客在各景点间的相互流动。各景点容量相加实际上造成了重复计算,客观上夸大了整个景区的旅游容量。 综合性的风景旅游区,以观光、休闲、娱乐为主,可以兼具度假功能。 风景旅游区相对封闭,旅游区内部各景点(子系统)之间游客可以自由流动。 修订后计算公式:C = ∑ ᵄᵅ / ᵄᵅ × ᵄ/ᵆ = ( ∑ ᵃ ᵅ) ×Z T—旅游区每天的有效开放时间; t—每位游客在旅游区内平均游览时间; Di—第 i 景点的瞬时旅游容量; Z—整个旅游区的日周转率。 对不同景点采用不同的基本空间标准,同时考虑到景点之间游客的流动性,不再单独计算各景点的日周转率,而用整个风景旅游区的平均游览时间计算得出的日周转率作为代替。 空间容量 二、完全游路法 计算公式:C=M/m×Z 式中:C—日环境容量,单位为人次; M—景区内游道全长,单位为米; m—每位游客占用的合理游道长度,单位为米/人; Z—周转率,Z = 景点开放时间/游完景点所需时间。 与旅游区的道路性质、长度、宽度有关。 游客以游道为主进行游览的景区适用线路法进行计算。通常为地势比较陡, 不完全游路法 计算公式:C=M×Z/(m + m×E/F) 式中:C—日环境容量,单位为人次; M—景区内游道全长,单位为米; m—每位游客占用的合理游道长度,单位为米/人; F---游完全游道所需时间; E---沿游道返回所需时间; Z—周转率,Z = 景点开放时间/游完景点所需时间。 三、卡口法 计算公式为:C = Z × A = ( t1 / t3 ) × A = (H – t2 ) × A / t 3 式中:C—日环境容量,单位为人次; Z—日周转率; 需要一个景点作为卡口, 实测卡口处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合理游人数,单位以“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