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节水膜下滴灌示范推广总结 一、项目来源 抗旱保苗技术示范建设项目是农业部下达的旱作节水农业财政项目。自 2003年以来,旱作节水项目已在我县示范推广面积近 300hm2。六年来省土肥站严格按照《旱作节水专项资金合同书》组织落实,建成了抗旱保苗体系,形成了以补水和保水两大技术模式为核心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2008年旱作节水项目中的膜下滴灌灌溉施肥将在我县示范推广。 二、项目区环境 建平县座落在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带上,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年平均蒸发量 1632毫米,年平均降雨量仅为 480毫米,且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有些乡镇降雨量不足 300毫米,主要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内。干旱少雨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春旱严重影响了当地大田作物播种时机和出苗率,农民收入低而不稳。 三、目的意义 灌溉施肥是利用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系统不载体,将可溶性肥料溶于灌溉水中址接输送到作物根区,并可在灌水量、灌水时间、施肥量、施肥时间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精度。微灌施肥系统的部湿润灌溉和施肥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并在灌溉和施肥策略上做相应调整。确保微灌系统的良好管理并从中获取很好的经济效益。 其主要特点是:在灌水上(1)大幅度地减少灌水量。(2)灌溉均匀度提高。(3)局部灌溉。(4)多次灌溉。在施肥上(1)施肥次数增加;(2)施肥量减少;(3)施肥技术要求更加精确。 膜下滴灌这项技术可以说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它具有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省工、增产、增收效益。 为了完成省土肥站下达的指标,建成抗旱保苗技术集成体系,逐步形成以补水和保水两大技术模式,有效推进我县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促进当地粮食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不断增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现总结如下。 四、项目实施内容与技术措施 (一)实施内容 建立膜下滴灌示范区 在建平县的建平镇老官杖子村无远家地组建立了膜下滴灌技术示范区 200亩。实施经济作物为马铃薯。 (二)技术措施 任何一项技术执行不是单一的,是和其它相关的技术相关联的,只有和有关的技术配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 膜下滴灌技术模式 膜下滴灌系统由首部、主管、支管和滴灌带组成,是滴灌技术、施肥技术与覆膜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其主要特点是加压的肥料溶液经过过滤,进入输水管及铺设在地膜下面的滴管(带),再由毛管上的灌水器滴入根层土壤,实现局部灌溉施肥一体的技术。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