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看中国文化特质 1“为政在人”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人,管理的目的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在实现组织机构的最终进展目的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中国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1]运用在高校管理制度中,本质上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也就是“仁治”思想的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体体现为以老师为本,从学习到生活乃至业务活动等各方面,都应抓好各项福利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满足老师的基本生活需求[2]。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诚聘海内外英才》招聘启事为例,其中明确标出“提供免费住房,妥善安排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并且对外专人才负责“一次国际往返机票费用”。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个人、家庭、团体三者中,家庭占有异常突出的地位。[3]将拟聘对象视为家庭整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仅将其视为无社会属性的独立自然人,进而为拟聘对象解决“后顾之忧”。在该校的政策规章制度中的工资福利版块上,包含“探亲待遇”“病假期间待遇”“丧事处理”“工伤处理”及“保健津贴待遇”的相关文件。假如将高校称作“单位”,在这一意义层面上,高校实际上是一个家庭式的组织,除了付给教职工工资与薪水,还负责诸如居住、医疗、孩子教育等生活方面的事宜。这种管理制度毫无疑问,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对人特别化的重视,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制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以人为本管理、治理高校是高校进展的关键[4]。该校实行“院系办校”的进展战略,各院系均成立由优秀老师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各类学术事务,给予了充分的学术自由,提高了老师的积极性。同时选举老师代表,参加院校的各级重大决策、各级制度的制定和变更,避开了当下的管理化、行政化现象。 2“德才兼备”的考核标准 《中国教育改革和进展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老师的共同职责。老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老师从事德育工作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成绩,应与其他业务工作成绩同等对待。”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教授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老师的本职工作,但并非是工作的全部,能够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