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解析:乾嘉史家的博古与知时

解析:乾嘉史家的博古与知时_第1页
1/8
解析:乾嘉史家的博古与知时_第2页
2/8
解析:乾嘉史家的博古与知时_第3页
3/8
解析:乾嘉史家的“博古〞与“知时〞第 2 页解析:乾嘉史家的“博古〞与“知时〞所谓“古〞与“时〞的关系,即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联系,这一命题始终受到历代史家的关注,成为历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家大家都以“博古〞著称,致力于为古史订误补阙,历史考据学蔚然成风。由此导致相关研究中的一种误解,认为乾嘉史家“博古〞而不“知时〞,有人据此批评他们埋头于故纸堆中,完全脱离现实需要,为考据而考据。笔者认为,不能因为这一时期的史家具有“博古〞倾向,就断言他们有“嗜古〞之癖; 治史路径上的“博古〞未必一定昧于“知时〞,也未必就一定导致历史观念上“厚古薄今〞。恰恰相反,由博文稽古所夯实的深厚的古学功底,反而使他们发现了古史中的诸多问题,从而对“博古〞与“知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好古而不薄今清代乾嘉时期,治史注重考据的风气到达极盛。他们诠解蒙滞,审核舛驳,对先秦以来的史学遗产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和总结。而在博综史事、探本溯源的过程中,很多史家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了“好古而不薄今〞的辩证意识。钱大昕作为乾嘉时期历史考据学的杰出代表,在研究中不迷信古史, 亦不专信一史, 而是旁征博引, 反复考订。 他提出:“史臣载笔,或囿于闻见,采访弗该,或怵于权势,予夺失当。将欲补亡订误,必当博涉群书。〞(? 潜研堂文集 ?卷十第 3 页八?续通志列传总序?) 他强调博古考据的重要,但同时也明确说明,稽古只是订补古史的重要手段,而绝非目的。他对于名物、职官、舆地研究,都非常注意古今的会通和历代的因革损益,明确反对“重古轻今〞的学术倾向。针对清人所见的金石资料远胜古人的情况,他更是慨叹说:“谁谓今人不如古哉 ! 〞(? 潜研堂文集 ?卷二五 ?山左金石志序 ?) 同为乾嘉史家翘楚的王鸣盛也强调:“大约学问之道,当观其会通。知今不知古,俗儒之陋也; 知古不知今,迂儒之癖也。心存稽古,用乃随时,并行而不相悖,是谓通儒。〞(?十七史商榷 ?卷八二 ?唐以前音学诸书?) 他非常注重“古〞、“今〞历史的相互联系,锋利地批评治史“不通古今〞之弊,切中了某些佞古积癖学者的痼疾。洪亮吉也大力抨击当时社会上一些陋儒的“佞古〞之弊,认为“风俗之厚薄,原有今不如古者,亦有今远过于古者〞(?卷施阁文甲集 ?补遗 ?再与袁简斋书 ?) 。他强调古今有短长,时代有差异,不必事事师古,展示了在“博古〞与“知时〞上的理性认识。作为清代浙东...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解析:乾嘉史家的博古与知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