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一、血栓形成(一)发生原因1. 外科手术不当。如术中血管内膜损伤、动静脉吻合对位不良和瘘管扭曲等。2. 血管本身原有病变。如静脉炎、动脉硬化。3. 全身性因素对瘘管的影响。如高凝状态、超滤过量、低血容量和低血压等。4. 药物影响。如使用止血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使红细胞压积增加。5. 造瘘血管行区域式穿刺时,相邻两次穿刺点距离太近,正在修复中的血管内膜及周围组织,因再次受创而纤维组织继续增生、延长,静脉瓣钙化和纤维化,使血管硬化,管腔狭窄。6. 瘘管受压,血流不畅。如在造瘘肢体上测量血压、造瘘肢体长时间弯曲、受压;透析结束拔针后,止血压迫过紧或时间过长。7. 深静脉留置导管封管处理不当。如透析结束后,管腔余血未完全推入血管或肝素封管时未及时关闭管夹;透析间期过长,致使封管时间过长或管夹松开。8. 在留置管中输液。用作血液透析的留置导管,其管腔较大,大血管内血液侧的压力往往大于缓慢输液侧的压力,导致部分血液回流管腔并积聚形成血栓。(二)临床表现1. 血栓形成的早期表现是供血侧血管血流量不足,血管吻合处动脉搏动、震颤及杂音减弱或消失,瘘管塌陷不充盈,穿刺后抽出暗红色静脉血;静脉血管栓塞时,静脉压力明显增高。2. 人造移植血管栓塞后,表现为平时的周围组织肿胀小时,人造血管线路于皮下,按压无弹性,穿刺后不能抽出血液,或抽出淤血。3. 留置导管栓塞可见透明管腔内有凝血块,并有血清析出,不能抽出血液,推注有阻力。(三)预防及处理1. 瘘管拔针后压迫止血不宜太紧、时间不宜太长。由于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应用抗凝剂情况的不同,拔针后止血时间亦有所不同,如有患者只需数分钟,而有的确需数小时才能止血。因此,当患者使用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时,应告知其根据自身往次止血经验,及时取下弹力带,尽可能缩短压迫瘘管的时间。2. 使用止血药物时,应随时观察瘘管的充盈和震颤情况。3. 做好透析患者如何自我保护瘘管的宣教工作。如避免在瘘管肢体上测血压、抽血、输液;在透析间期,避免术肢提、拉、推等过度用力以及在睡眠中长时间弯曲、压迫;经常自我触摸瘘管是否有搏动或震动。发现瘘管瘪塌无震颤,应及时就医。4. 对于危重病人行深静脉插管时,应选用三腔留置导管,以备在专用输液管腔中输液。5. 透析结束封管时,先用生理盐水 20-25ml 分别注入两侧管腔,冲刷管腔内血液,再注入相当于管腔容量的肝素原液或肝素盐水。注意推注时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