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世界公民的文化包容与自信品格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技术的同一性,使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越来越快速、便捷,关联也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逐渐被改变并出现了趋同,这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成为加快文化交融的强大动力,使“各国能分享经验及彼此的成就和困难中相互学习,并促进着理想、文化价值和愿望的相互丰富”[1] ,这对教育目标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得各个国家越来越注重培养自己国民作为世界公民的素质。所谓世界公民, 指在确立国民意识前提下的适应本国的国际化需要而具有国际素质的公民。这种公民具有国际性和国家性、普世性和民族独特性的双重文化品格。世界公民应具备的素质:一是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对自己的民族有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二是世界意识、创新精神和世界一体的观念,有竞争精神、谋求世界的发展;三是权利与义务的观念,学会维护权利,践行义务,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学会负责任地生活;四是民主与法制意识,有民主的信念,按民主程序办事;五是生态意识与人道精神,时刻保护环境,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六是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学会在竞争中发展,学会合作发展。此外,必须学会为地球着想,保护地球的资源和生命,尊重生命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更重要的是热爱和平,为建立一个博爱的世界而努力[2] 。但是,从文化视域上讲, 我们培养中国的世界公民,必 须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使之具有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具备文化的普世性 品格与独特性品格,为此,也要涵育网络文化,使之具备快速、便捷地进行全球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技术品格。一我们培养世界公民, 应当坚持文化多元化和文化拒绝全球化的立场,顺应全球文化多元共生的发展趋势。文化全球化, 实际上是以强势文化取代弱势文化,这会让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逐渐趋于一元;使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逐渐丧失,这是人类的莫大损失。同时,弱势文化逐渐失去“自我”, 也就失去了与强势文化平等交流、对话的可能性和资本。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一些弱势文化国家和地区在相继取得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之后,开始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通过反思, 大家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意义。因为自身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个性,才是文化间交流的前提和基础。某些人如果要想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 将世界上各民族长期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