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科病例讨论刘志勇病例汇报:主诉:发作性喘息、气急16年,再发加重3天。病例特点:患者郭***,女,29岁,16年来每因受凉开始出现喘息、气急,多次在市人民医院及我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治疗好转后出院,平时应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及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间断发作,时轻时重,每年因急性加重住院1-2次。3天前,患者因受凉,闷喘再次发作,并出现低热,反复多次吸入上述药物及口服“多索茶碱片”治疗,症状仍进行性加重,故由门诊拟“哮病”收住我科。入院症见:喘息气急,喉间哮鸣,呼吸急促,不能平卧,言语断续无力,咳嗽,痰多色白,质粘难出,烦躁,少量汗出,口干心烦,无恶寒发热,无胸痛、头晕等症状。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纳寐差,二便调。•既往史:否认其它内外科病史。有“青霉素、头孢、花粉”过敏史。•中医四诊特点:神志清,精神差,烦躁,面色红;喉中哮鸣,喘息气急,单坐不得卧,咳嗽,息促,少汗,口渴,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113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00/80mmHg;神清,烦躁,球结膜无充血水肿,口唇色暗,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肋间隙无增宽。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满布哮鸣音。心脏相对浊音界正常;心率113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讨论内容•1.本例患者的诊断及诊断依据?需要做那些辅助检查?•2.如何制定治疗方案?•3.常用哮喘治疗药物有那些?应用过程中有那些注意事项?•4.哮喘慢性持续期如何进行治疗?•5.中医对于哮喘的认识和治疗?诊断及诊断依据:•中医诊断:哮病热哮•病因:外邪侵袭•病机:痰热蕴肺、痰壅气阻,肺失清肃。•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定喘汤或越婢半夏汤加减•辨病辨证分析:患者以“喘息气急、喉中哮鸣鸣”为主要表现入院,结合症状、舌脉,中医诊断属于“哮证”范畴,证属热哮。患者年轻病久,正气不足,痰浊伏肺,因受风热之邪触发,痰升气阻,搏击气道,以致呼吸急促而哮鸣有声。痰热内蕴,肺气郁闭,不得宣降,则见胸膈满闷如塞,咳嗽、痰多质粘,口干烦躁。舌脉均为热哮之征象。正如《丹溪心法·哮喘》曰:“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诊断及诊断依据:•西医诊断依据:•1.青年女性,反复发作性起病,症见:胸闷气急,呼吸急促,不能平卧,言语无力,咳嗽痰多难出,无胸痛、头晕等症状。•2.体征:双肺呼吸音粗,可及哮鸣音,心率83次/分,律齐,双下肢无肿。•3.有“青霉素、头孢、花粉”过敏史。•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重度)•下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完善血常规、生化、血气、BNP、胸片、肺功能等检查,吸氧、药物给予雾化抗炎解痉治疗,同时静滴甲泼尼龙、多索茶碱。哮喘的定义•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塑。近年来认识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何为异质性?•2014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第一次明确指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的概念,具有不同表型,其发生、发展受环境、机体多重因素影响。在不同地区哮喘流行各有差异,具有社会异质性。环境因素(空气污染、花粉、霉菌等过敏原和气候)、宿主因素(居住环境、体质量指数、吸烟状况、营养因素)、变应原因素(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传染性病原体等)、遗传因素(哮喘易感性位点的基因参与)及哮喘的社会负担等多方面原因均可影响哮喘患病。哮喘的诊断•(一)诊断标准•1.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