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观察与治疗总述住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具有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情感淡漠、意志减退、行为退化等。这些与疾病有关,也与住院环境及看管模式有关,药物虽对控制精神症状有效,但对恢复和提高患者社会功能明显不足,会影响生活质量。行为治疗可以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概念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它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由于学派理论甚多,它的种类名称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理论背景20世纪初,一个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很多人将他的经典条件反射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开端。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而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建立了操作条件反射,更推进了行为主义的发展。而行为疗法就是依据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与行为学习的原理,消除和纠正异常行为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治疗方法。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整个心理治疗领域中,行为治疗被称为第二种势力,是心理治疗发展史中的第二个里程碑。理论背景行为治疗的概念最早有斯金纳和利得斯莱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实验心理学及心理学中行为学派的理论和观点为基础,其理论渊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理论背景1.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有关实验性神经症模型的理论,强调条件化刺激和反应的联系及其后继反应规律,解释行为的建立、改变和消退。2.Sk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阐明“奖励性”或“惩罚性”操作条件对行为的塑造。3.Bandura及Watson的学习理论,前者强调社会性学习对行为的影响,后者认为任何行为都是可以习得或弃掉的。4.Jacom的再教育论认为病态行为可通过教育改变和改造。理论基础条件反射理论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从刺激到行为的反应,都可以简化为刺激-反应(S-R)的活动和单纯的适应功能。所谓刺激是指引起机体行为的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而反应则是指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巴普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认为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的一切智慧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其基本规律是:自发性行为在先,强化在后;行为表现的频率随该行为造成的结果而改变(效果律);取消强化物可使原已习得的操作行为消退(消退律)。与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相比,操作反应是自发性的,虽有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但无明确的非条件反应出现。在行为主义看来,任何复杂的行为以及变态的行为都来自学习,尤其是早期的行为实践。理论基础情绪理论原始的情绪模式表现为恐惧、愤怒和爱,而其他的各种复杂情绪是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情绪反应可以归结为特定内脏变化的行为表现。理论基础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行为都是环境塑造的结果,而且行为是可以通过教育变化的,否认遗传和本能对行为的作用。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不仅通过自身行为被强化而习得新的反应,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榜样)完成的行为而习得新的行为。理论基础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切动作的总和,是所有的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行为习惯系统,而所谓人格不过是诸多习惯系统中占有优势的习惯系统。行为主义看来,人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行为而得以重塑。适应范围1.恐怖症、强迫症和焦虑症等神经症。2.抽动症、肌痉挛、口吃、咬指甲和遗尿症等习得性的不良习惯。3.贪食、厌食、烟酒和药物成瘾等自控不良行为。4.阳痿、早泄、阴道痉挛、性感或性乐缺乏等性功能障碍。5.恋物癖、异性服装癖、露阴癖等性变态。6.慢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缓的某些不良行为。7.轻性抑郁状态及持久的情绪反应等。基本原则1、以普通心理学中的学习原理为基础,无需引入特别的理论假说2、否认行为的遗传和本能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决定一切,也决定症状的形成和消退3、在研究题材上和治疗上只重视可观察当事人的外显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