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有头疽第五节有头疽【概说】一、概念:发生于体表皮肉的有多个脓头的急性普通化脓性疾病。二、临床特点:好发于项后、背部,局部红肿热痛不断向四周、深部扩展蔓延,其上先后出现多个粟粒样脓头,溃后状如蜂窝,范围大者可在30厘米以上,伴有明显的全身热毒症状,容易合并内陷。三、西医病名:痈(与中医的痈完全不同)四、发病情况五、分期:1~4候(成形;化脓;脱腐;生肌)【病因病机】一、外感风温、风热,内有脏腑蕴毒,二者相合而成。二、消渴病、阴虚之体、气血虚弱之体容易罹患本病或加重病情。【诊断】一、一般情况:好发于项后、背部,多发于中老年人,易发于消渴病患者。二、局部表现: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上有粟粒样脓头,红肿热痛不断向四周、深部扩展蔓延,粟粒样脓头不断增多,溃后状如蜂窝,肿势范围常超过10厘米,大者可在30厘米以上。愈后可留有瘢痕。三、全身表现:常有明显的热毒症状。四、合并症:内陷。有头疽【鉴别诊断】一、疖病小而位浅;无全身明显症状;易脓,易溃,易敛。二、脂瘤染毒患处有结块,或有扩大的毛囊口,可挤出皮脂栓;染毒后红肿多局限;全身症状较轻;溃后脓液中可见豆渣样物质。【治疗】一、内治:初期,宜清热解毒,和营托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中期,如毒盛正已虚者宜扶正托毒,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如消渴病发生有头疽而又表现为阴虚火旺者,宜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方用竹叶黄芪汤加减。二、外治:初期,按阳证处理;如已有多个脓头或破溃流脓者,必须及时切开(麻醉下),切口应超过皮肤病变边缘,尽量清除已化脓或尚未化脓却已坏死的组织,并用生理盐水纱条充填,外用干纱布绷带包扎。较大的创面等肉芽组织生长时应植皮【预防与调摄】1.项、背部生疖,忌挤压,消渴病患者特别要注意个人卫生。2.高热时卧床休息,多饮开水。3.患有头疽之后,切忌挤压、碰伤。在头部者,可用四头带包扎;在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在下肢者宜抬高患肢,减少活动。4.忌食鱼腥、辛辣等发物或甜腻食物。第六节流注第六节流注【概说】一、概念:发生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二、临床特点:漫肿疼痛,皮色正常,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之深处,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点。三、西医病名:脓毒败血症形成的肌肉多发性脓肿;肌肉深部脓肿;髂窝部脓肿。三、分类及名词解释(一)暑湿流注(二)余毒流注(三)淤血流注(四)髂窝流注【病因病机】一、暑湿流注:发于夏秋季节,感受暑湿。二、余毒流注:其他部位阳证疮疡火毒炽盛,或挤压磕碰,或过早切开;其他热病失于诊治,二者均可使火热毒邪流于血分,停留于肌肉蕴热而成。三、淤血流注:跌打损伤,或妇产后淤露停滞,二者淤血雍滞化热化火所致。四、髂窝流注(一)也可因暑湿、余毒、淤血所致。(二)可因会阴、肛门、下肢等部位阳证疮疡、外伤染毒,火毒流于经脉,停于髂窝而成。【诊断】一、一般情况: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部,尤其是腰部、臀部、髂窝部、大腿后部。二、局部表现:本病的局部表现不如表浅阳证明显。初期,好发部位一处或多处疼痛、漫肿,但皮色不变。2~3天后,肿胀、疼痛加重,并可触及包块。2~3周左右,包快增大,疼痛加重,中央微红,波动感明显或不明显,穿刺可抽出脓液。三、髂窝脓肿:发于一侧髂窝,患侧大腿能屈不能伸,稍一伸直就会引起剧烈疼痛。7~10天左右,患侧髂窝部可摸到一个包块,有明显压痛,质较硬。1月左右可以化脓,但红热不显,波动感也不明显,穿刺方可确诊。可在腰部或髂窝部溃破。容易造成患侧大腿功能障碍(不能伸直)髂窝流注四、全身表现:流注(包括髂窝流注)常伴有高热、寒战、周身不适等热毒表现。如切开或溃脓后仍高热不退,应注意其他部位有未被发现的脓肿。五、合并症(一)内痈(二)内陷(三)肢体功能障碍【鉴别诊断】一、流痰起病缓慢,有结核病史;患肢伸而难屈;局部及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约需6~12个月。二、环跳疽疼痛在髋关节部位;可致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旋,患肢不能伸直和弯曲,甚则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必要时可作髋关节穿刺来鉴别。三、风湿性关节炎多关节红肿热痛,呈游走性;有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