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了解王阳明其人其学必读之书《传习录》是王阳明的代表著作。要了解和读懂王阳明其人其学,《传习录》是必读之书。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二十八岁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自幼立下学做圣贤的志向,历经反复求索,于三十七岁时,在边远的贵州龙场经体悟而确立了“心即理”的哲学立场和“知行合一”的心学宗旨,终于明确了他立志成圣的道路和方向,开始了他心学体系的建构。晚年在江西提出“致良知”命题,其心学体系臻于完备,使他成为历史上心学的集大成者。《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全部重要思想的主要表达,和这些思想发生、发展、形成的全部过程。读好《传习录》,可使我们深入地走进王阳明的思想世界。一、《传习录》的特点书名中“传习”二字,源于《论语•学而》曾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是学生对老师所授知识的学习、温习,“传”“习”二字体现出师生的教学互动。《传习录》与《论语》一样,采用了大量“问答”形式,问者(主要是学生)问,老师答,一问一答,格外生动活泼。有随机提问,随机作答,如果学生善于提问,老师回答精妙,那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知识与思想的学习与传播,就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快乐地进行着。所以从形式上看,《传习录》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采用了问答形式,一问一答,随机性很强。二是相类似的问题会多次出现,有不同表述,不同回答。三是成书时间跨度长,前后历经五十五年。基于上述特点,《传习录》与通常的著作不同,从整体上看,它不是按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而是按问答的时间先后来排列。这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我们在理解同一问题时,可以通过其在书中不同阶段的相关表述,来考察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把握这一问题的发展过程。不利的是一般读者若按书中自然顺序来读,往往会产生思路的中断和理解上的困难。所以,要学好这本书,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基本结构。二、《传习录》的基本结构《传习录》一书,原文不到十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各卷成书时间不一样。三卷共 342 条,即 342 个问答。上卷 129 条,由王阳明的三个学生辑录,内容大约产生于 1512 年至 1518 年之间;中卷 71条,大约产生于 1519 年至 1524 年之间;下卷 142 条,产生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则是在 1518 年之后至 1528 年之前。有两个问题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