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两分两换”新农村框架下警务模式的一点思考——“分片、分组、分治”警务组模式建设探析[内容摘要]嘉善“两分两换”新农村建设工作即将大规模铺开,土地大规模流转和置换带来的是功能区界线更加清晰、群聚群居格式明显、社会管理更趋集中,在这样的新农村社会背景之下搭建“层次分明、合理设置、形式多样、贴近实际”的警务工作平台,建设有利于服务群众、有利于维护治安、有利于日常警务管理符合社情时情的基层警务模式,这是一个急需积极探索解决的重要命题。[关键词]新农村警务模式探索思考2010年是嘉善“两分两换”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的一年,建成后的新农村呈现出“化散为整、大居住大聚集、功能区界线明显”三大新特点,现有的基层警务体制势必会面对“警力明显不足、警民关系不深入、警务模式不够贴近基层”这三大弊端从而将会触动农村警务改革的心脉,同样积极有效的警务模式调整也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有效维护社区和农村地区治安稳定的重要举措。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在实施农村警务战略工作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如何有效科学部署警力和建设警务平台?如何创建一个适应新农村新市集的警务模式?对此本文作者作了简单设想。一、农村建设呈现的新状态映射出现有农村警务模式的不适需要以调整求适应。(一)、集聚群居,警务触角需更深入延伸。“两分两换”新农村建设之后原居民将更加集中生活,对警务工作的现实需求就更加聚集。以嘉善县天凝镇为例:该镇是由原来的洪溪、天凝和杨庙三个独立镇合并而来地域75.43平方公里,下辖行政村22个、社区3个,常住人口达到5.9万,一旦整合后将形成若干个居住生活区,人口相对密度将大大提高,群居群聚的片块格局形成,而基层所整体凌驾管理势必会顾此失彼、警务工作不够深入细致,与辖区服务实体间的连接纽带不够紧密甚至会出现断层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将警务工作的基础触角延伸到各片区内部,才能真正起到防范打击违法犯罪和服务辖区百姓的目的。(二)、功能区界线明显,需要区别有效对待。新农村建设之后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居住生活区、工业等经济发展功能区和集镇商业区三片的界线更加明显。以天凝镇为例,辖区内现有的5.9万常住人口和1.9万暂住人口将组成若干个庞大生活区,而现有的300余家各类企事业整合形成经济发展功能区块,另外就是由商铺店家组成供以服务居住和经济发展的集镇商业经济带,这样就渐渐形成了“三足分层、分饰其职、区块明显”的不同功能区,但是之间相互关系趋于明显又更加紧密依附,同时各功能区块之间的形式特点又有所区别和不同,相对应的警务工作侧重点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三)、贴近基层土壤,就要警务工作的真实渗透。整合后形成的新居住区不仅是一个村的农民,而是几个村集聚而成;不单是本地农民,还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集聚人群的庞杂,生活习惯的差异,文化习俗的碰撞,必定会衍生出许多社会管理问题。农村社会的传统格局被打破熟人社会演变为半熟人社会,要平稳度过磨合期在新型的社会维稳触角又不曾触及的情况下,稍有不慎一个小矛盾纠纷就可能演变成影响社会安定的群体性事件,这就需要我们的警务工作足够的渗透进入实时掌握社会动态。另外市集的商业经济地带又很容易成为外来人员聚集的地方开辟出新的居住地域,一旦失控又将衍生出很多新的社会管理问题,警务工作也应该及时跟进。(四)、警力不足,更需要合理有效用警。现实社会给公安机关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不能仅仅局限于防范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还要进一步与服务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和谐紧密联系,但是现有的警力明显滞后需要科学用警理性用警。如天凝派出所现有警力22名与辖区人口之比为1:3546,要分治的区域幅度比较广且人口众多,平时的警务量又比较大2009年度共计接警达到4790起,但是要是将警力过于集中在一处就会有失重感很容易造成“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局面,而我们的勤务机制调整也应以新农村的基调为准,积极部署“立足整体统筹、临界片块分治”的管控模式很有现实意义。二、探索符合新农村特点的警务组模式势必会是突破格局限制的一项积极举措。首先,让我们来先解释下什么是警务组模式?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