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 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衍生出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提高幸福指数。现阶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相关课程偏离实际过于形式,老师教育方法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对于上述问题,提出建议如下:以学校为着力点改变不重视的落后观念;涵盖到每一个大学生培育积极体验;构建并落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情景体验课堂与线上沟通课堂齐头并进;致力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相辅相成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 大学生;积极心理学;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虽然身处于学校这座“象牙塔”中,但与社会的联系却日益密切,强度高、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生活现状,使得大学生不得不面临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焦虑、抑郁、自卑、偏执等心理问题渐渐滋生并成蔓延趋势。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尤为艰巨,不仅要肩负起立德树人、深化素养教育的重要使命,更要营造和谐心理氛围,提供积极的精神支柱[1]。高校要重视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养,促进其全面健康进展,使大学生能够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完成学业步入社会。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20 世纪末期,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创建了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学思潮,即积极心理学。它的要义是要帮助处于逆境状态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进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2]。(二)积极心理学讨论的主要内容。首先,对个体积极情绪体验讨论,重视主观幸福感的获得,强调个体要饱含善意的心态对待过去经历,带着满意的心境看待现在生活,持有乐观的心绪面对未来前景,将开朗明快的情绪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心理学对于获得积极情绪十分重视,具体包含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合理搭配饮食,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确保健康舒适的睡眠,形成和建立真挚的友谊关系,出门与家人朋友交心聚会舒缓心情,为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学习等。其次,讨论个体层次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决、乐观、勇气等,人类的积极品质是自身进步进展的源动力,是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基石。培育养成积极的人格有利于人们在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时实行合适有效的方略,例如具有乐观人格的人,在面对学业问题时,会常常带有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仔细寻找学习方法,行为处事上会带有明显的积极特征,因而具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