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而不同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伏尔泰 “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费孝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 * 吸取孔子智慧,解决当代问题 “和而不同”:用孔子的这一智慧解决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能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这就是说,孔子把“和而不同”看成是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分歧时处理事情的一条原则。 很多的学者建议将这一原则推而广之,使它成为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纷争的原则。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是这种观点的代表者之一。他认为: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该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对话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一个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相互“认同”的过程。这种相互“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文明对话。他把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办成了多元文化交流对话的平台。他说:“儒家所体现的具有涵盖 2 性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可以提供全球社群的丰富资源”,“在多元宗教的现实中,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推己及人’的仁道以及‘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才是文明对话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 “天人合一”:用孔子的这一智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今人类社会问题之一,是对大自然的无制约的索取,恣意掠夺和严重毁坏,引发资源危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人类到底是“天人相分”、“主宰自然”,还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解决这个问题,今人同样可以从孔子的儒家思想那里吸取智慧。 尽管古代生态问题并不突出,但先哲们已经思考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善待自然和尊重生命,孔子提出“泛爱众”,不仅要爱人,而且要博爱众生。孟子继承这一思想,表述得更为清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强调既要对人民热爱,对万物也要爱护。孟子说:“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孔孟在那个时代就反对对自然资源“滥捕”、“滥伐”。 河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