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工耳蜗的初步行业研究 一、 人工耳蜗概述 什么是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 system),又称人造耳蜗、电子耳蜗,是一种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它可以帮助患有重度、极重度耳聋的成人和儿童恢复或提供听的感觉。这里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是指双耳听阈大于 90 分贝(dBHL)听力级以上,配戴大功率助听器无效的人。 耳聋分类 按音域分类 轻度聋:近距离听一般谈话无困难,听力计检查纯音和语言听阈在26~40dB 中度聋:近距离听话感到困难,听阈41~55dB 中、重度聋:近距离听大声语言困难,听阈56~70dB 重度聋:在耳边大声呼喊方能听到,听阈71~90dB 全聋:听不到耳边大声呼喊的声音,纯音测听听阈超过91dB 按病变部位分类 传导性聋:外耳中耳有病变,使声音传导过程发生障碍,而引起耳聋 感音神经性聋:耳蜗不能将音波变为神经兴奋,或神经病变不能将神经兴奋传入,或大脑皮层病变不能分辨语言 混合性聋:传导和感音部分同时病变 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 与助听器等其它类型的听觉辅助设备不同,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声音,而是位于耳蜗内、功能尚完好的听神经施加脉冲电刺激。 在一个正常的听觉过程中,声波从外耳经由中耳到达耳蜗,在那里声信号被转换成电脉冲传向大脑。大多数的严重听力损伤病例都有耳蜗声电转换功能损坏这一问题存在。人工耳蜗恰恰是跨越了这一个自然转换过程,而直接用电脉冲来刺激听觉神经。所以,人工耳蜗起到了模拟和替代从外耳到内耳的整体听觉功能的作用。 人工耳蜗包括:体外构件部分,体内植入部分。体外部件包括:麦克风、言语处理器和发射线圈。体内构件包括:接收线圈和电极序列。麦克风拾取声信号,并将声信号传入言语处理器,体外的言语处理器指令以射频信号的方式传入体内感应器,这种信号经听神经中枢端传入脑干的耳蜗核,并进一步产生听觉。这种体内体外分离的工作原理免除了两者之间的物理连接,从而降低了感染的机会。 需要明确的是:人工耳蜗的作用是将声音信号传导到耳蜗,并不是完全替代耳蜗。若耳蜗完全损坏,也无能为力。 人工耳蜗发展历程 人工耳蜗技术开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成为目前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2009 年之前,主流的各种人工耳蜗都采用传统的声音包络编码(振幅提取)。但该策略因 忽 略了声音的低频精 细 结 构,所 以在噪 音下 的言语识 别 、汉 语声调 以及 音乐 欣 赏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