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转载) 读了开头,就深深的被吸引了。希望能给你带来惊喜和收获。 ————摘引者语 第一要素:情境与问题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 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 15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 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人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去思考。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所提供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并不全面,但的确也反映了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就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 1平方米、l平方分米、二平方厘米。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 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一个小学生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一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