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训练题 1,《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 旧事重提 》,1928年更名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 1926 年所作的 回忆性散文集,共 10 篇,是一部蕴含着 温馨的回忆 和 理性的批判的作品。我们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 2.作者在《二十四孝图》文中,写出了我儿时就不喜欢《二十四孝图》中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3,《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 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把一个纯朴善良、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阿长(长妈妈)写活了;再如《五猖会》,记叙儿时要去看五猖会这个盛大的庙会,父亲却命令我玩乐前背书,背《鉴略》。文章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忌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4,《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如《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5.作者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 躲避流言和中伤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这个学堂四天教授英文,一天教授中文,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 2 / 7 气”,他随后又考入了 矿路学堂,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天演论》,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6.“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五猖会》。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热切盼望着五猖会,父亲却要我 走的时候背《鉴略》 ,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 无知 ,含蓄地批判了 封建教育制度 的不合理。 7.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 活无常 ,黑无常又叫 死无常 ,人们喜爱的是 白无常 。 8.鲁迅在《藤野先生 》一文中讲述了在 日本仙台 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在这段经历中发生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变: 弃医从文 ,回国后,他将 先生的照片 挂在寓居的东墙上,深切表达了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