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泥石流灾害防治

泥石流灾害防治_第1页
1/18
泥石流灾害防治_第2页
2/18
泥石流灾害防治_第3页
3/18
第一节泥石流的定义及其概貌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它的运动过程介于山崩、滑坡和洪水之间,是各种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是介于水流和土石体滑动之间的运动现象。泥砂含量很少的泥石流,与一般的山洪差不多,甚至难于区分;而泥砂含量很多的泥石流,又与土石滑体非常相似,没有截然的界限。当固体物质含量低,粘度小时,流体显现不规则的紊流状态;当固体物质含量高,粘性大时,流体近似塑性体,呈现有规则的层流状态,流动有阵性。泥石流流体很不稳定,流体性质不仅随固体物质性质、补给量与水体补给量的增减而变化,而且在运动过程中,又随着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泥石流是在松散的固体物质来源丰富和地形条件有利的前提下,通过暴雨、融雪、冰川、水体溃决等因素的激发而产生的。爆发时,混浊的泥石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有如雷呜;冲出山口之后,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遍地。由于泥石流爆发突然,运动很快,能量巨大,来势凶猛,破坏性非常强,常给山区工农业生产建设造成极大危害,对山区铁路、公路的危害,尤为严重。 泥石流地貌一般可以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见图 3-1)。 泥石流形成区包括汇水动力区和固体物质补给区,形成区的地形特征,是对泥石流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志。形成区呈树冠状,有利于地表径流和固体物质的聚集;形成区呈羽毛状,则汇流时间长,形成区坡面多、山坡陡、沟壑密度大,则集流快,泥石流迅猛强烈,反之,则集流缓慢,泥石流较弱。固体物质补给区坡面呈凸形的,其冲蚀力大于凹形坡。固体物质补给区在扩大,标志着泥石流在发展;补给区在缩小,则表示泥石流趋向衰退。泥石流产生在固体补给区上游时,泥石流流量大;两区重叠时,泥石流流量小;水源在固体物质补给区下游时,泥石流甚至可能不会发生。固体物质补给区集中在下游或沟口,则易被上游水源一次搬出,泥石流冲出的力量强;反之,不易被一次搬出,流量小,力量弱。 泥石流沟谷的中下游,是泥石流搬运通过的区段一流通区。流通区纵坡的陡、缓、曲、直和长、短,对泥石流的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当纵坡陡而顺直时,泥石流流动通畅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泥石流灾害防治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