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第一章1、传播( communication )与信息( 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 (1)信息共享活动; (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3、五种传播系统:人内 / 人际 / 群体 / 组织 / 大众传播。4、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开放性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此,通过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播障碍和播隔阂。】(4)是一个自我创、自我完善的系统。5、传播学的任务:关键是克服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这也说明了传播学的应用性特点。6、精神交往理论:2 (1)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认为,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是以“信息”(广义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两者在研究对象和范畴上没有本质区别,精神交往理论可视为马、恩的传播观。(2)主要内容: 陈力丹(我国著名的新闻传播学学者)认为, ①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想联系; ②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决定精神而导致一种“经济基础决定论”;也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内容而纯粹研究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活动, 否则就会像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那样在理论上“头重脚轻” (缺乏实践基础)而陷入困境(大多表现为一种悲观主义论调) ; ③同时还要注意将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区别开来。●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发展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文字传播时代(使得文化得以保存和远距离传播)-印刷传播时代 (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复制)-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形成了人类的声音、 影像以及信息处理的体外化系统)* 信息社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