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考点精要】一、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⑴结构特点: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原子的半径(与同周期元素相比)较大。⑵位置:金属元素集中于元素周期表的右下方,分布于部分主族和所有的副族及VIII 族。二、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规律⑴跟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的剧烈程度;⑵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的强弱;⑶置换反应;⑷原电池的正、负极;⑸电解时金属阳离子的放电顺序(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三、金属单质的性质⑴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①金属在化学反应中都较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M-ne — =Mn+。②金属单质跟酸 (非氧化性酸、氧化性酸)反应的规律警示误区1. 铁与强氧化性酸反应不一定生成三价铁的化合物,如铁与浓硫酸、硝酸等反应,若铁过量则生成亚铁离子。2. 具有金属光泽并能导电的单质不一定是金属,如石墨、硅都具有金属光泽,它们属于非金属单质。3. 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如[Al(OH)4]- 。4. 金属单质 Al 、 Fe 遇冷的浓 HNO 3、浓 H2SO4发生钝化为化学变化。5. 金属单质在溶液显酸性的条件下产生氢气,则溶液中不可能有NO 3- 。授之以渔 ——— 常见金属阳离子的检验规范作答答题模板:取原溶液(或待测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xxxxxx 溶液(试剂),若出现 xxxxxx 现象,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xxxxxx 离子。点拨:要确保现象的唯一性,如不能证明,则可继续加试剂——— 描述现象,直至得出结论。例:如何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Fe2 +离子?规范答案:取待测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 溶液,无明显现象,继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若溶液变为红色,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2 +,反之,则不含。要点点拨:①要取出溶液,不能在原溶液中检验②注意试剂的滴加顺序③现象的准确描述(不是红色沉淀)【典题对应】典例 1(2014· 新课标全国II 9 )下列反应中,反应后固体物质增重的是A.氢气通过灼热的CuO 粉末B.二氧化碳通过Na2O2 粉末C.铝与 Fe2O3 发生铝热反应D.将锌粒投入Cu(NO 3)2 溶液答案: B 解析: A 项氢气通过灼热的CuO 粉末发生的反应为CuO+H 2=====△Cu+H 2O,固体由 CuO 变为 Cu,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错误;B 项二氧化碳通过Na2O2:粉末发生的反应为2Na2O2+ 2CO2=2Na 2CO3+O2,固体由 Na2O2 变为 Na2CO3,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正确;C 项铝与 Fe2O3 发生铝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Al +Fe2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