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 pénghāo:两种野草。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临时的,相对的,随着时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间的推动,它必定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进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定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进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怀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怀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赞扬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育,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