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杜威和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启示杜威和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一、杜威和威尔逊关于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1.杜威道德教育理论 杜威在教育领域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他以有用主义道德观来思考道德和道德教育,将能够实际承担社会责任的“有用的好人”看作教育的道德目的。围绕这一道德教育的目的,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生长”的观点。 杜威认为儿童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为了以后的生活,而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過程和目的。“生活就是生长”,教育也是为了生长,教育是人的一生持续不断的生长过程。生长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由外部强加的,所以教育也不是灌输。杜威确立儿童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发挥儿童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在教育史上,从对行为主体的忽视到对主体的尊重的变革是从杜威开始的。 杜威提倡道德教育、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协调统一。一方面,道德过程与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德育过程不能脱离学校的各项活动,在学校中德育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而且教学活动、生活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的进展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所以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协调统一,使个人能够适应社会进展的要求,即让儿童参加各种社会生活更有助于其在社会生活中提升道德水平,更好地生活。 2.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 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威尔逊把反对权威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为自己理论建设的起点。首先,强调思维能力的培育,而不是具体道德知识的灌输,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立足点,把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各种道德能力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其次,威尔逊提出道德的直接教学法,提倡道德思维的直接教学,主张把道德教育作为独立学科来开设,为学校实施道德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他对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的有机结合的强调,则提醒教育工作者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方法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然后强调个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人生活经验、个人的实践在道德进展中的作用,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和实践环节。威尔逊对道德的知、情、行三者关系的论述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其创导的“家庭模式”,有助于消除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隔阂,发 挥情感因素的德育功能。最后,威尔逊在老师观方面,在如何看待自律、他律和灌输等问题上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二、杜威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