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分类强化训练时间年龄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错,“垂髫”指小孩子,“黄发”指长寿的老者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 18 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 16 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错,“冠礼”为 20 岁,“笄礼”为 15 岁。甫冠:刚刚加冠。古代未成年男子不戴冠,20 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对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对“甫冠”指刚刚 20 岁。古代男子 20 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对“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tiao)”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错,(长寿老人)《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对天文历法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对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 6 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 12 点前后。错,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 8 点前后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 60 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对“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 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对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对计时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方器。对日中,表时间,中午 12 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对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错,“旦日”有“初一”、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错,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夏历(农历)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