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慢性疾病的联系近年来, 慢性疾病已经超过急性传染,成为国人健康的最大杀手。国外学者将膳食和营养的变迁划分为“饥饿减少 ”、“慢性疾病 ”、“行为改变 ”3个阶段。据此划分,我国正由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进入“慢性疾病 ”阶段。纵观近些年来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与慢性疾病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 近年来, 居民从温饱走向小康,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物质供应丰富,食品应有尽有, 我国居民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但由于管理、教育、营养知识普及等多方面原因,人们的膳食结构却不合理, "营养盲 "十分普遍,随着人们日常膳食的高能量、高脂肪和体力活动的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迅速增加。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 高血压、 糖尿病等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公共健康问题,导致以上健康问题,膳食因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 年1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2007 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具体地对我国居民的日常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给出了推荐。在2月底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解读会上 ,WHO 驻 中 国 代表 HansTroedsson医师说, 营养过剩、 锻炼不足可导致一些慢性疾病发生,而慢性病及其负担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自己要想拥有健康强壮的身体,就必须从自身做起,积极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近年来, 欧美一些国家的慢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明显呈下降趋势。而我国相反, 据估计中国在每年劳动力上损失记载治疗慢性疾病上花费将达到3000~6000 亿美元。营养失衡是无形杀手,他代表社会资源的慢性流失,导致人财两空。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警示我们:“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那么,减少和控制这些慢性病的途径在哪里?归根结底就是要意识到:科学的营养搭配,均衡的膳食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前途。如何合理饮食?目前全世界提出的科学饮食五个要求:五谷为主,不宜失豆,五蔬色杂,瓜果辅之,五畜适量,还有三低一少(低盐,低脂,低糖,少吃)。坎贝尔教授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营养学家,他对营养学, 特别是对膳食、 营养与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成果引人瞩目。坎贝尔教授在 《救命饮食》 中的一个贯彻始终和十分明确的观点就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如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多吃粮食、蔬菜和水果,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