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当代学术界具有从理论风格、思维特征方面阐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倾向。 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大多数情况下被指认为现代性理论遭到批判。 当然,也有人认为马克思至少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在后现代的语境中为马克思进行温和的辩护。如何理解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基本特征, 它是否能够方便地放置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框架中进行定位,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在我看来,马克思理论的主题是资本现代性批判,作为一种批判理论体系它具有方法论的总体性、 价值立场的阶级性、 理论批判的实践性和批判态度的辩证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使其不仅同现代主义理论而且同后现代主义理论区别开来。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生命力和局限性,蕴含在双重对比视角呈现出来的特殊差异之中,不应该以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脸谱化地判定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特征、性质和意义,不论是哪一种简单的归并都可能淹没其特殊价值。在后现代主义看来, 总体性是现代主义理论宏大叙事的内在特征,体现了人作为现代主体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没有边界的膨胀和“僭越”。 依赖形而上学目的论预设和虚假承诺,现代性理论以某种绝对的原则为叙事基础建构体系,在哲学上往往表现为还原主义、本质主义、抽象主义和普遍主义等等。解构现代总体性叙事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旗帜。一般来说, 后现代主义小心避开绝对价值、坚实的认识论基础、总体政治眼光、关于历史的宏大理论和“封闭的”概念体系。它是怀疑论的、开放的、相对主义的和多元论的,赞美分裂而不是协调、破碎而不是整体、异质而不是单一,它把自我看作是多面的、流动的、临时的和没有任何实质性整一的。 后现代对现代性叙事的批判不仅是理论的,而且是实践的。 一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现代总体性叙事是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根源,导致了现代社会实践中的灾难,如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法西斯主义、斯大林的清洗、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等。 在他们看来, 马克思理论不仅是现代性理论的继承者而且是其最为极端的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实践, 总体性的人类解放诉求立足于人性至善的虚假承诺,导致了以暴力和强权实施“排他主义”的政治试验,是现代主义严重后果的表征之一。毫无疑问, 从多个方面来看, 马克思的批判理论都具有显著的总体性特征: 首先,其社会形态理论以总体性的历史意识为基础。通过生产方式概念在历史总体中区分出作为阶段的“时代”,每个时代本身又构成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