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一、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的内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1] 马克思在这里指认, 劳动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 这种物质变换是由人自身的活动所引起, 并且受人自身的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虽然马克思对劳动概念还有过其他定义 , 但是当马克思把劳动规定为“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时 , 意味着物质变换作为劳动的内涵具有优先性, 处于基础或根本的地位。 尽管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劳动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 , 但马克思对劳动的见识则是最为深刻且与众不同的。对马克思的自然观有着深入研究的施米特认为, 马克思将劳动规定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 “就给人和自然的关系引进了全新的理解” [2] 。关于马克思使用“物质变换”概念的含义是什么, 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指出, 马克思使用的“物质变换”概念来源于摩莱肖特 , 因为摩莱肖特在《生命的循环》一书中已经使用了“物质变换”这一概念, 而且摩莱肖特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在德国广为蔓延 ,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因此马克思肯定熟悉摩莱肖特物质变换的概念。施米特表明, 尽管摩莱肖特属于庸俗唯物主义者 , 马克思也曾严厉批评了摩莱肖特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他还是采用了摩莱肖特的物质变换的概念。“马克思在物质变换概念这一点上追随摩莱肖特, 总是把它作为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来谈 , 在某种程度上把它提高到本体论的地位。”[2](88)摩莱肖特使用物质变换概念主要是用来表达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生命循环。日本的农学家椎明重名不同意施米特的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的概念不是来源于摩莱肖特, 而是来自德国化学家和农学家李比希。美国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福斯特也认为 ,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来源于李比希, 并且认为马克思在“写作 《资本论》时深受李比希分析的影响”, 而“施米特关于摩莱肖特直接影响马克思的推论在逻辑上和证据上都缺少现实的基础” [3] 。福斯特还认为 , 马克思对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许多讨论, 都可以看作是建立在早期马克思试图更加直接地从哲学上解释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后来使用物质变换概念使他对这种基本关系给予了更加完整科学的表述。 李比希使用物质变换概念则更多的是从生态系统这一维度指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