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湖北省天门市彭市中学柯宗华一、内容和内容解析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正数和负数(第一课时)内容解析:正数和负数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上的第一堂数学课。课本开宗明义指出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当我们在生产、生活、科研中遇到数的表示和数的运算的问题时,我们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无法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于是自然地要求进行数的扩充,依据互为相反意义的量引我们入了负数的概念,把数系扩充到了有理数的范围。这是第二次对数的扩充(第一次数的扩充是分实物或做除法时不能整除而引进正分数而把自然数扩充到非负有理数):课本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的例子,把数系扩充到了有理数。这一过程让学生了解数的扩充的背景,经历数的扩充的形成过程,学生从已有的认知出发,在一串与生产和生活戚戚相关的有关问题中,复习和巩固小学数系扩充的历程,开通了新数系又一次扩充的新理念,形成了良性的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关系,这样做既符合学生在现阶段的认知特点,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后一级阶段进行数系的继续扩充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引入负数后,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件能够很好地运用数学来进行描述,说明了引入数学符号的必要性,也为我们日后用字母代替数的代数运算开了先河,它可以使问题的阐述更简明、更深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认识正数和负数,理解0 所表示的量的意义。二、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过程与方法:在经历从具体例子引入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0 所表示的意义。情感与态度:在负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学目标解析: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体会负数在生产和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 1 -2.学生经历负数引入的过程:生产和生活中的例子(具有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数不够用——负数的引入——数学符号的表示——问题的解决等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感,了解数学符号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在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探究问题本质,善于观察、归纳、概括以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3.负数引入过程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