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让孩子玩起来教育随笔 有两位小班老师都发现幼儿手腕转动不灵活的问题,于是,她们在各自的活动区里设计了专门的活动来“进展幼儿手腕转动的灵活性”。两位老师认真研磨活动方案,寻找活动材料,忙得不亦乐乎。 几天后,两种材料出现在各自班级的区角中。但幼儿的活动效果究竟如何呢? A 老师找来了废旧的报纸,要求小班幼儿将报纸卷成“棍”状。 B 老师先在教室里拦出两条长长的跑道,设置好“起点”和“终点”标志;再找来两根长长的绳子(比跑道长一点),分别将绳子的一头系在两辆玩具小汽车的车头上,绳子的另一头则固定在卷筒纸的纸芯上。B 老师让两名幼儿先将各自的小汽第 1 页 共 6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车放置在跑道的“起点”处,人则站到“终点”处,然后两人同时开始转动纸芯,把绳子绕在纸芯上,并牵动着小汽车开向“终点”。谁的小汽车最先到达“终点”谁就获胜,获胜者还可得到一面小红旗。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两位老师都有目标意识,设计的活动也都有动作练习的内容,但不同的设计创意却给幼儿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幼儿更喜爱哪一个游戏,信任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记得那天,A 老师找来了几名幼儿,大家围坐在一起。A 老师亲力亲为,亲自示范,不断地鼓舞幼儿卷报纸,还不时情绪激昂地提醒幼儿:“要卷得紧紧的……要用力卷哦……卷好以后我们拿到操场上去运动……” 五六分钟后,有的幼儿停下来东张西望,心儿已经悄悄地飞走了;有的幼儿则向老师表示“我不想玩了”:有的幼儿哭第 2 页 共 6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丧着脸求救“我不会”;而留下的几个幼儿则面无表情地重复着“卷”的动作。 尽管,我们可以理解老师设计活动时的良苦用心:尽管,我们能够大胆预见半小时(或一小时)后,幼儿在操场上挥舞着师幼共同制作的纸棍,乐此不疲地游戏着……但是,很显然,老师试图通过“卷报纸”来促进幼儿手腕转动能力的提高有“事倍功半”之嫌,因为对小班幼儿而言,要为“未来的欢乐”做事先的准备,且不说这个目标和过程“单调又乏味”,显然他们有限的思维力尚远不能及。 B 老师也在那天把她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投放到活动区。因为是新投放的材料,B 老师便来到幼儿中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刚接触新材料时,B 老师没有过多声张,而是招呼一名幼儿和她一起来竞赛,可没一会儿工夫,B 老师便被幼儿“挤出”了活动区。只见两名幼儿手里拽着各自的卷筒纸纸芯舍命地转动第 3 页 共 6 页下载后可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