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布衣的光彩春秋战国时,鲁国的季文子是宣公和成公的国相,但婢女没有绸缎,马也不给粮食吃。仲孙它劝文子说:“您身为鲁国上卿,给二位君主当过国相,而婢女不穿绸缎,马匹不吃粮食,别人不只认为这是您吝啬,也会使国家脸上没有光彩。”文子说:“我也希望婢女穿得好,马匹吃得好。但是,我见到国都里的人,他们父兄吃的粗糙、穿的破烂的人家还很多,所以我才不敢随心所欲。如果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罢?再说,我只听说道德高尚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的好、马匹吃的好能使国家光彩。”文子把这次谈话的情况告诉了仲孙它的父亲仲孙蔑,仲孙蔑便把儿子关了七天。从此以后,仲孙它给婢女穿的衣服不超过粗布,给马匹吃的饲料不超过野草。文子听说后说:“有了过错能够改正的人,是会受到人民尊重的。”便推荐仲孙它担任鲁国的上大夫。【大视角】谁存有自省、反思之心,谁就能不断趋向完善。人所惧者,不在于批评与挫折,而在于身心受到撞击之时,除开怪罪环境,根本不去检讨自身。大孝尊亲有一天,曾子的妻子从门外买了两条鲜鱼。因为曾参最爱吃生鱼,所以他的妻子精心泡制了一大碗生鱼片,还放好佐料,等曾子下课回家来吃。在外面玩耍的曾参的大儿子曾元、二儿子曾申闻到生鱼的香味,都跑进屋里,趴到桌旁馋得垂涎欲滴。曾子的妻子见了,就劝他们说:“孩子们别乱动,我们等你爹爹回来一起吃。”不久,曾参便从学堂一手抱着书筒,一手提着长袍走进屋来。曾元、曾申赶紧迎上去。曾参听说今天吃生鱼,非常高兴,便居中坐下,让两个儿子坐在两边。曾妻来回端菜盛饭,2一家人快快乐乐吃起饭来。然而曾参吃了一块生鱼后,他的脸忽然变得蜡黄,随后“哇”地一口,把鱼全吐了出来。曾参的妻子大为吃惊,惶恐不安地问道:“夫子,生鱼不好吃吗?”曾参悲伤地说:“不是,我只是想起我的母亲生前不知道生鱼美味,一直没有品尝过,今天的生鱼虽然好吃,却只有我独自品尝,真是不孝啊!”【大视角】世间真正不求回报的,或许只有父母之于儿女的关爱。因此,我们在享受健康与快乐的时候,我们能否幡然一想:我们的父母,此时正在何处,正在怎样地生存与思量。董其昌自励明朝万历年间,江南某地郡考,一个年方岁的清秀年轻人,名叫董其昌,来自松江华亭的某乡绅家庭,从小饱读诗书,下笔万言,文思横溢,乡人皆称奇才。就是他,满怀信心,志在必得地走进考场。他想象自己这次考中秀才后,接着便会考中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