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目涉税风险点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相关科目涉税分析库存现金1.隐匿现金收入。2.没有真实采购情况下,以现金支付而取得虚开发票,或对外虚开发票的行为。3.没有真实采购情况下,以现金支付,取得虚增库存商品、原材料、周转材料等货物虚构行为。4.以现金支付等方式,到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发票,直接扣减相关税金或增加企业成本等行为。5.企业以现金支付方式虚假取得企业的办公用品、会务费、餐费、广告费等行为。银行存款1.利用不同结算方式隐匿收入。2.收取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存入个人银行账号。3.网银汇入个人银行账户。4.商业汇票贴现后存入个人账户。5.没有真实交易情况下,以转账支票、网银支付、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等结算方式虚假支付,编造购入商品、货物、应税劳务及服务,资金在回流到个人银行卡账户。其他货币资金1.企业将自有资金提供给关联企业或他人无偿使用,未按规定确认利息收入。2.企业将自有资金账外从事生产经营、对外投资等。3.外埠存款、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存出投资款涉税风险比较大。应收票据1.长期挂账,用商业汇票直接对外投资、转借关联企业及其他人使用,未计提投资收益。2.伪造变造应收票据用于企业收付结算,制造收付款假象,蒙蔽税务机关,从事虚开或骗取出口退税。应收账款1.未按会计权责发生制及税法的要求确认收入。2.错用应收账款对外投资、关联企业资金拆借、对外借款、应计提未计提投资收益,未按独立交易原则计提利息收入。3.已清理应收账款不入账,形成账外资金或物资。4.编造应收账款虚构生产经营业务,制造核算假象,蒙蔽税务机关人员,从事虚开或骗取出口退税等。5.应收账款科目出现贷方余额,未按会计制度和税法要求确认收入。预付账款1.错用预付账款对外投资、关联企业资金拆借、对外借款、应计提未计提投资收益,未按独立交易原则计提利息收入2.长期挂账的预付款随意处理,隐瞒偷税事实其他应收款1.借用该科目核算股东分配的股息、红利等未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2.借用该科目核算股东个人消费3.关联企业之间借款未按独立交易原则收取利息4.企业将自有资金账外从事生产经营、对外投资等其他应收款1.借用该科目核算股东分配的股息、红利等未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2.借用该科目核算股东个人消费。3.关联企业之间借款未按独立交易原则收取利息。4.企业将自有资金账外从事生产经营、对外投资等。原材料、材料采购、在途物资1.原材料科目核算内容错误,应计入材料成本的采购费计入管理费用等。2.虚构原材料在产品成本中列支,多转生产成本。3.外购原材料用于对外捐赠、投资、集体福利等未转出进项税额或视同销售。4.直接对外销售原材料,没有确认收入。5.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结转成本时未按规定调整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1.销售不入账,只核算开具发票的营业收入,隐匿现金收入,及其他结算方式收入。2.虚构原材料、生产成本结转自制库存商品,多计营业成本。3.虚构库存商品在营业成本中列支,多计营业成本,虚抵增值税进项税额,主要手段虚开。4.外购、自制库存商品用于对外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未视同销售。5.外购库存商品用于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非正常损失,未做进项税转出。6.库存商品减少,对应科目是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原材料等科目。生产成本1.生产成本核算混乱,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的实现情况,按照规定比例结转主营业务成本。一是成本归集核算混乱。不按生产成本设置成本对象明细科目,当期外购的原材料等直接计入生产成本;不能准确按生产对象分摊产品成本,特别是虚开、虚“构货物直接分摊到生产成本中,采取成本核算归集”法,导致生产成本失真,库存商品账面记录失真;生产成本二是成本结转核算混乱。在结转主营业务成本时,人“”为制定成本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采取倒挤法确定产品生产成本,不设成本计算单,或设置了,单成本计算混乱,根据企业需要比例分摊产品成本,人为平衡企业利润。2.不能隐匿主营业务收入时,采取虚转成本的方法提高生产成本。一是将虚构的原材料、周转材料、应付职工薪酬、制造费用、累计折旧等直接分摊到产品成本中;二是将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