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练习(4)第 I 卷 选择题(共 48 分)1.明代御瓷的烧造,即以全部官搭民烧计,也只占民窑生产能力的 0.8%;在丝织业中,民间机户至少是官局工匠的 3 倍:在冶铸业中,即使朝廷铸币,也仰仗民铜。该材料体现了A.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主导地位 B.海禁政策造成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改变 D.私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2.汉代实行盐铁官营、唐代诸道重税商贾以充军、清初规定片帆不得下海,其共同影响是A.阻碍对外经济往来 B.抑制商品经济发展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推动手工业的发展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农耕经济的领先 B.自然经济的解体C.资本主义的萌芽 D.重农抑商的风气4.《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与上述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渐趋解体 B.近代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C.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 D.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进一步强化6.左图为民国期间中国产业资本发展变化示意图,下表述正确的是A.1913-1920 年民族资本的发展受内外形势影响B.1920 年民族资本在产业资本中占据主体地位C.1913-1920 年新增外国资本主要源自欧洲D.1920-1936 年官僚资本萎缩缘于自然经济7.据上海面粉同业人工会的报告:“自 1948 年 6 月起,各厂次粉壅积,资金呆滞,本会迭次电呈粮食部,请求准予自由转口,并推请代表进京向部请愿。部以与行政院七月八日颁行调剂民食办法第十一条之规定不符,未予批准。”由此可知A.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导致了通货膨胀B.美国的商品涌入中国排挤了国货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挤压了民族企业D.战争环境加剧了民族企业的困难8.“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