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_第1页
1/11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_第2页
2/11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_第3页
3/11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2、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 世纪 200 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3、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5.副末开场:副末不但扮演剧中人物,而且充当戏剧“报幕人”和“画外音”的角色。开演前副末上场介绍剧情大意并且在场与场之间穿插解说词,副末开场是南戏的格式特点。如《琵琶记》第一出。6.传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7.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腔的影响。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8.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时人称他为汤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汤显祖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他强调“曲意”,主张“意趣说”,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模声”、“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此派的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