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验证及教学处理 用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历来受到物理教师的重视,历史上最成功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教师阿特武德(1746~1807)设计了一套简单的滑轮装置,即阿特武德机,事先测定质量m1 和m2,通过实验测定自由释放后下降或上升的距离及对应的时间,从而求出加速度,其结果与理论值较为一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到验证,后来,教师们将阿特武德机横向放置于水平桌面,可取得相同效果,而操作测量更加简单、实用,这就是所谓的横式阿特武德机. 建国以后,我国历次统编高中物理教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处理,基本上都是在学生懂得加速度并能测量后,在建立了力和质量的初步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测定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以及相同作用力情况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从而导出牛顿第二定律.在理解该定律的基础上,再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独立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该定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进行实验思想的教育和实验方法的训练. 为了提高验证第二定律的实验精确性,20 世纪 80 年代,教师们采用了气垫导轨和光电计时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精确度,但仪器套件昂贵,许多学校因条件所限而无法采用. 与此同时,中学教学中又采用了横向导轨、电磁打点计时的方法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其特点是简单易行、操作方便.但由于方法粗糙、误差较大,且电磁打点计时器难于维修和调试,在实施中弊端越来越突出. 我国80 年代末新研制并上市的、使用电火花描迹的“一维运动描迹仪”既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又能减小误差、提高精确度,适宜于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从而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提供需要的可靠数据. 牛顿第二定律发现的历史考查 在牛顿之前,没有一个科学家定量地研究过力与加速度的量值关系和方向关系.牛顿早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前 22 年(即1665 年),通过研究惯性运动的变化与作用力的关系,开始注意运动第二定律.他在《流水账》的定理107 中,提出使物体运动的力或保持物体运动的力“与物体(即质量)成比例”,因此,“任何一物体发生的运动与作用于它们上的力成比例”,但是,牛顿在 1684 年之前在没有做大量有关实验和未提出惯性质量概念的条件下,不可能得出第二定律的定量结果.直到1687 年出版《原理》一书时,在充分的实验研究和大量的理论准备基础上提出该定律的定量表述.该书《运动的公理或定律》中写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