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基本模式与实施策略(二)五、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分层教学,我们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从六个层面入手,即:学生分层(分层组织)、目标分层、任务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一)学生分层孔子曾说过:“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第斯多惠也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 因此,实行差异教学,首要的问题就是了解和掌握学生差异。首先,新学期一开始,我就通过观察、座谈、询问及问卷调查等方法与途径,根据他们的基础知识、技能、学习兴趣、认知风格以及实践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层B、提高层C、发展层。其次,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设计分层学生模型,主要采用分组的形式。分组有同质分组(同层次水平的同学分成同组)和异质分组(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分成同组)两种。实践使我认识到,异质分组更有利于协作互助,可以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教学的一种可利用资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座位编排如图:BB‖CA‖CA‖BB)。考虑到A 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 A 组同学坐在中间,与 C 组同桌,这样有利于 C 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 A 组学生,使 A 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并向学生说明这种分组和座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不间断调整。2.分层备课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目标分层,即确定各层次的学生在实际可能性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目标分层为长期目标和具体学科章节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三个层次,我们确定了三个层次的长期目标的指导思想:对低层学生即 A 层学生采用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即基础性目标;对中层学生即 B 层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即提高性目标;对高层学生即 A 层学生采用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即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而且可以达到的,是达到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提高性目标则是完成教学大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