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21、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2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6.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