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COLI)编制方法初探 一、COLI 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人民群众充分分享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成果。但应该看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据测算,我国城镇人口的基尼系数 1978 年时为 0.14,目前已经超过 0.4 的警戒线。 近一两年来,我国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涨幅较大,直接影响了广大居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占了他们消费支出的绝大部分,价格变动对这部分群体的影响更大,进一步阻碍了社会和谐,隐性导致财富分配更加不公平。 如何反映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我国目前编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衡量大多数居民的所有消费品(包括基本生活必需品及其他消费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程度,主要用于核算和监测通胀(通缩),不能直接地反映城镇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受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的影响程度。因此,编制能够反映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的价格指数是十分必要的。 国际上编制的该种类型的指数为生活费用指数(Cost Of Liv ing Index )。目前,欧美国家大多编制了生活费用指数。以美国为例,美国 ACCRA(社会经济委员会)从1968 年起就在各城镇区域编制生活费用指数,共有 336 个城镇参与了此项调查。但是这种指数反映的是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对社会所有阶层(也包括中等偏上及高收入群体)的影响,在我国特殊国情下并不能完全照搬。我们于2006年开始了对城镇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基础研究,探讨出了一种能够反映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对城镇居民影响的价格指数,称为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COLI)。 二、COLI 与CPI 的区别和联系 Ⅰ、消费价格指数和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主要区别在于: a、消费价格指数不包括纳税项目,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则包括所有应纳税项目在内。 b、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只包括生活必需品,并且要预先确定其代表商品和各自的权数。 目前我国编制的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是从消费价格指数中抽出 85 个基本类、290 多个规格的消费品,对其价格变动进行汇总统计的。这些消费品全部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包括蔬菜、肉禽蛋、油米面、水电气,以及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等,但不包括汽车、建筑材料、住房等一般性消费品,也不包括大宗消费品、奢侈品。例如包括在职研究生学费,属于教育支出 总体来看,消费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