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思邈(541 年—682 年)(祖籍)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学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二、张仲景(约公元 150~154 年——约公元 215~219 年)后汉医学家张仲景(约公元150~154 年——约公元 215~219 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三、李时珍(1518—1593)明朝医药学家(祖籍)李时珍自 1565 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 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 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 年)完成了 192 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 “药圣”。饮食者,人之命脉。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四、扁鹊(公元前 407—前 310 年)(换图)古代神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病有六不治:骄怒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五、华佗(约公元 145 年-公元 208 年)(换图)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东汉末医学家。名旉,字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