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策略单元的理解与实践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了三种特殊单元,即习作单元、阅读策略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单元。阅读策略单元首次出现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上,是统编教材的重大创新。其中,三至六年级上册各一个,共四个单元,主要指向常用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运用。对于这一全新的单元,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培养他们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能力,使其成为积极的阅读者?一、理解阅读策略内涵,把握单元编排特点什么是阅读策略?它与阅读方法有什么区别?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可知,“策略”用作名词时,意思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方法”是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结合统编教材,可以看出“策略”是方向性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比如,“提高阅读速度”是策略,这一策略的落实靠的是不回读、连词成句地读、抓住关键词句读、带着问题读等不同方法。简言之,策略是中观的,方法是微观的,而常说的学习方式则是宏观的。(一)统编教材阅读策略的内涵统编教材中的四个阅读策略单元分别指向“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地阅读”,后两种可以归入“自我监控”。这是小学生阅读实践中需要经常运用的几种阅读策略,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效率都十分重要。1.预测预测策略指的是读者根据文章的题目、插图、自己的知识经验等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进行自主猜测,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已有的假设。预测是有线索可循的。预测的正确性不是最重要的,错误的预测也比没有预测好。预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不仅见到题目时可以预测,读到一个段落时也可以预测。重点不在于预测的对错,而在于在不断的假设检验中,推进阅读,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理解。有一点要注意,检验是学生验证自己的假设,不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卷入度就会高,阅读效果自然就好。2.提问推动思维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就是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统编教材关于“提问”的教学,分为“两步走”。四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侧重“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四年级下册在此基础上又编排了一个与提问有关的单元,侧重“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去解决”。提问的问题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可以针对不懂的字词、难懂的段落,也可以对课文的整体提出一些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