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工程》复习总结一、名词、术语解释(1)可靠性的概念(经典定义;“狭义可靠性”):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这种能力以概率表示,故可靠性又称:可靠度。(2)有效性:可维修产品在某时刻具有维持规定功能的能力。(3)维修性:在规定条件下使用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能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4)上述(1)、(3)合起来称为(2)。(5)贮存寿命: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产品从开始贮存到丧失其规定功能的时间。(6)可靠性三大指标:狭义可靠性、有效性、贮存寿命。(7)产品的可靠性:指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与设计、制造、使用密切相关。(8)各个阶段对可靠性的影响大小:1)设计:50%——60%;2)制造:20%——30%(固有可靠性);3)使用:20%——30%(使用可靠性:与安装、操作使用、维修保障有关)。(9)综合性:包括耐久性、无故障性、维修性、可用性、保障性、经济性。(10)故障树分析法(FTA):由上而下,假设系统失效,分析其可能的原因。FTA 以顶事件(系统不希望发生)为分析目标,逐层向下推溯所有可能的原因,且每层推溯其直接原因,从而找出系统内可能存在的元件失效、环境影响、人为失误以及程序处理等硬件和软件因素(各种底事件)与系统失效(顶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用倒立树状图形表示出来。再定性分析各底事件对顶事件发生影响的组合方式和传播途径,识别可能的系统故障模式,以及定量计算这种影响的轻重程度,算出致使系统失效的概率。故障树分析法(FTA)的优缺点:优点:加深对系统的全面了解,能用于研究特殊的故障问题;可研究环境及人为失误等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图示的分析方法,是逻辑推理方法;可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能给设计、使用及维修提供改进、故障诊断的工具。缺点:工作量大,时间、经济消耗大;结果不易检查,容易有疏忽或遗漏;对多态事件难以处理,对储备和可修复系统难以分析。(11)故障:产品或其一部分不能完成预定的功能的事件或状态;对于不可修复产品,称失效;故障的表现形式:故障模式。(12)故障分类:1)由后果:致命、非致命;2)按统计:独立、从属;3)按规律:早期(机械故障:跑合期,设计、加工、安装缺陷);偶然(操作,负荷);耗损(老化、疲劳、磨损、腐蚀;可维修、更换;浴盆曲线)(13)可靠性试验:广义地说,为了评价或提高产品可靠性而进行的试验。包括:老炼、环境应力筛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