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指导思想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可以培养学生懂得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地理现象的原因,增强人际交往和合作,从而学会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2.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充分发挥地理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来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3.通过大量的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球仪(或简单的器具)演示地球自转,并感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3)用简单方法推算时差,用实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的时差知识。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列举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2)通过地球仪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及视频介绍,使学生建立起地球在宇宙中不断自转的宏观思维;(3)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学生之间的探讨,来剖析昼夜更替和时差的计算。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地理问题,并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地理空间思维,树立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使命感。学生分析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来讲,地理思维比较欠缺,对地球的自转比较陌生,但是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可以直接感知地球自转时所造成的地理现象,比如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这些生活经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各种图片、视频等来演示、解释地球的自转,学生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地球的自转。教学重点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认识;2.能用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教学难点: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演示,能用简单方法推算时差。教学工具: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乒乓球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因子活动过程(一)问题导入:清晨,我们迎着太阳开始一天的学习;夜晚,漫天星辰伴随这我们进入甜美的梦乡。请问:日月星辰为何每日东升西落?白昼和导入新课黑夜为何交替出现?一天为什么有 24 个小时?(二)视频导入: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一颗具有生命力的星球,她是一颗神奇的星球,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演示与记录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借助地球或水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