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capability process Cpk:capability process index Pp:preliminary process Ppk:preliminary process index Cmk:capability machine index 第一种说法/理论: ppk 代表初期工序能力,应用于试产阶段和工序不稳定的情况下。数据为全部数据,但在标准上比 cpk 要更严一级,也就是要求 cpk>1.33,则要求 ppk>1.67。 第二种说法/理论: 也就是 6sigma 理论中,cpk 代表短期工序能力(某一小段时间内的工序能力,连续的数据)ppk 代表长期工序能力(一个长时间,如一年或都说所有的,全部的,可以是间断的数据)。他们的计算工式是相同的,唯一的不同是标准偏差 σ 的计算方法不同。ppk 的标准偏差 σ (长期)=stdev ()(也就是常规算法,stdev 是 ex cel 中算标准偏差的工式) cpk 的标准偏差 σ (短期)=R 平均值/d2 (R-bar 算法) 或 σ (短期)=S 平均值/c4(S-bar 算法),好像还有一种算法我还没弄明白,是 minitab 中的 defau lt 算法叫 pooled standard dev iation, d2,c4是修偏系数他们与分组 n 有关,可查表(计算短期的标准偏差需要分组 n 最小=2, 计算长期标准偏差时,将长期收集的所有数据看成为一个样本)。当数据越接近正态分布时 ppk 与 cpk的的差别越小,也就是短期对长期越有代表性。 发表于 2006-9-11 13:53:40 |只看该作者 |申请精华|挣金币|招人/找工作|常见问题 首先工申明,有关此回答我在另下有帖子已经作过类似的回答了.大概如下: 1、其实 CPK和 PPK从原则上是没有长短期之分的。有时过统计为过程指数,但是其计算的方式是不同的. 2、CPK计算是假设过程中心偏移+/-1.5个西格玛时的状况,叫做过程能力指数.此时西格玛的值等于 R/D2。而 PPK是过程性能指数,是根据数据得出的真实过程中心偏移时计算出的数据,此时西格玛值等于 S。 3、当过程的控制图处于受控状态时,一般采用 CPK,而当过程不受控时,因为再用一个固定的中心偏移量计算会产生较大的偏差,所以采用 PPK。 4、因为在一个短期中,往往不能充分的收集数据,所以不能判别出过程是否受控,此时一般会采用 PPK来计算过程能力。所以在执行 PPAP或者试生产作过程能力计算时用大多数用PPK。但如果短期能够充分取样并能证明出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时,则也可以用 CPK。这就是为什么从第三版 PPAP手册中开始规定叫能力指数而没有象第二版之前叫 PPK指数的原因。 5、即使在长期连续过程统计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