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语文教学与幼小衔接的平衡点——谈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幼小衔接的教学策略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儿童在其发展成长过程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这个阶段也是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意义重大。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老师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儿童入学后在诸多方面的表现。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幼小衔接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幼小衔接的意识不强,存在着失衡的“跷跷板”现象。以一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具体有如下三种:1.重视语文知识储备,忽视学习语文的心理准备接手一年级新班的教师在学生开学报到前一般都会进行家访,和家长聊的最多的便是学生的学前教育。语文教师会问:是否学过拼音?识字量多少?会写字数多少?有的教师还会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前测摸底。学生学前语文知识储备充足,是一年级语文教师所普遍希望的。然而,极少有语文教师问学生:你喜欢读书吗?喜欢学语文吗?包括家长也是,忙着给孩子报各种关于语文的学前兴趣班,学拼音、识字、写字等,却忽视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心理准备。大多数幼儿都比较向往小学的生活,他们很愿意成为一名小学生。但是毕竟是小孩子,他们以为上学“很好玩”,背上书包“很神奇”,不会去想也不能预知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会碰到什么事,该做好什么心理准备。而且,刚走出幼儿园的儿童缺乏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随机应变能力,遇上较大的语文学习任务,可能会屡次受挫,心理承受不住的儿童,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2.重视语文知识传授,忽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少一年级语文教师每天为教了多少,学生学会了多少而焦躁不安,把语文教学的重心放在知识传授,把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现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确实不轻,特别是识字,对语言文字敏感的学生来说可能不是一件难事,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字是有困难的,出现反复的几率也比较大。有的教师为了学生能考个理想的分数,一心扑在订正作业、补课上,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不够重视,甚至视而不见,结果习惯没养成,语文知识也没学好。语文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刚步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性弱,模仿能力强,教师需要放慢知识传授的脚步,集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