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25年,对氨基苯甲酸首次在世界上实现了工业化生产,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对氨基苯甲酸获得迅速发展。1988年世界对氨基苯甲酸的生产能力已达万吨,装置开工率为85%。由于需求剧增,对氨基苯甲酸市场日趋紧俏。80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世界主要对氨基苯甲酸生产厂家Aristech、Dow和Shell纷纷扩大生产能力,导致全球对氨基苯甲酸生成能力过剩,装置开工率逐年递减。1992年开工率已降至66%。但是由于化工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以至于对氨基苯甲酸的使用广泛度在不断继续扩大中,形势迅猛发展。到1989年很多国家的对氨基苯甲酸工厂生产工艺装备的开工达到了93%,更有大部分国家呈现出对氨基苯甲酸很缺货的状态。为此,各大生产厂家纷纷新建或扩建对氨基苯甲酸装置,2004年生产能力已达万吨[1]。对氨基苯甲酸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日本。美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对氨基苯甲酸的生产打趣道世界总量的89%。世界对氨基苯甲酸生产主要由GEP、Shell、Dow和Bayer4家公司控制,约占世界生产能力的70%。其中GEP是世界最大的对氨基苯甲酸生产企业,共建有5套装置,分布在美国、荷兰、西班牙、日本,总生产能力达到万吨/年。对氨基苯甲酸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二,在美国、荷兰各有一套装置,总生产能力达到37万吨/年。Bayer在德国、比利时分别建有一套对氨基苯甲酸生产装置,总生产能力达到28万吨/年[1]。目前国外新建、拟建装置共9套,生产能力总计76万吨/年,除Bayer在美国、比利时新建装置外,其余均分布在亚太地区[2]。我国对氨基苯甲酸生产能力、产量、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等,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3]:①生产能力小、产量低,我国对氨基苯甲酸生产能力尚不足 3万吨/年,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②生产装置达不到经济规模,我国目前大多数装置还不足千吨/年,最大装置也只有无锡树脂厂的 1 万吨/年,仅为国外装置规1第 1页 /共 38页模的 1/10,极大的影响了经济效益;③工艺落后,我国对氨基苯甲酸生产工艺仍以催化加氢还原法为主,不仅原料消耗高,劳动强度大,而且产品质量差,严重地影响了其下游产品地开发。对氨基苯甲酸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贯穿于整个化学工业,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选择一种经济环保的生产对氨基苯甲酸的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氨基苯甲酸的生产历史悠久,随着化工产业的迅猛、飞速发展, 对氨基苯甲酸的生产工艺也随之发生变化,合成工艺不断的得到改进,并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