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类功放的设计原理 在音响领域里人们一直坚守着A 类功放的阵地。认为A 类功放声音最为清新透明,具有很高的保真度。但是,A 类功放的低效率和高损耗却是它无法克服的先天顽疾。B 类功放虽然效率提高很多,但实际效率仅为50%左右,在小型便携式音响设备如汽车功放、笔记本电脑音频系统和专业超大功率功放场合,仍感效率偏低不能令人满意。所以,效率极高的D类功放,因其符合绿色革命的潮流正受着各方面的重视。 由于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原来用分立元件制作的很复杂的调制电路,现在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价格上均已不成问题。而且近年来数字音响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 D 类功放与数字音响有很多相通之处,进一步显示出 D 类功放的发展优势。 D 类功放是放大元件处于开关工作状态的一种放大模式。无信号输入时放大器处于截止状态,不耗电。工作时,靠输入信号让晶体管进入饱和状态,晶体管相当于一个接通的开关,把电源与负载直接接通。理想晶体管因为没有饱和压降而不耗电,实际上晶体管总会有很小的饱和压降而消耗部分电能。这种耗电只与管于的特性有关,而与信号输出的大小无关,所以特别有利于超大功率的场合。在理想情况下,D 类功放的效率为100%,B 类功放的效率为78.5%,A 类功放的效率才 50%或 25%(按负载方式而定)。 D 类功放实际上只具有开关功能,早期仅用于继电器和电机等执行元件的开关控制电路中。然而,开关功能(也就是产生数字信号的功能)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研守的不断深入,用于 Hi—Fi 音频放大的道路却日益畅通。20 世纪 60 年代,设计人员开始研究 D 类功放用于音频的放大技术,70 年代 Bose 公司就开始生产 D 类汽车功放。一方面汽车用蓄电池供电需要更高的效率,另一方面空间小无法放入有大散热板结构的功放,两者都希望有D 类这样高效的放大器来放大音频信号。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对音频信号的调制。第一部分为调制器,最简单的只需用一只运放构成比较器即可完成。把原始音频信号加上一定直流偏置后放在运放的正输入端,另通过自激振荡生成一个三角形波加到运放的负输入端。当正端上的电位高于负端三角波电位时,比较器输出为高电平,反之则输出低电平。若音频输入信号为零、直流偏置置三角波峰值的1/2,则比较器输出的高低电平持续的时间一样,输出就是一个占空比为1:1 的方波。当有音频信号输入时,正半周期间,比较器输出高电平的时间比低电平长,方波的占空比大于 1:1;负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