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 nes 音乐管理(进阶) 我的数字音乐库管理经验(一) [backcolor=transparent]如何管理电脑上数以万计的音乐文件,这应该是很多人自从入手电脑以来就一直要面对的一个难题。想象一下,当你有上百张专辑、几千首歌曲,不同的艺术家,风格迥异的流派,当这些音乐全部挤进电脑里面,如何保证它们随时排列整齐、在需要的时候迅速定位、管理简单、让音乐的欣赏体验过程变得轻松有效呢?这便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基本概念 音乐库的复杂程度决定了你该如何管理你的音乐库。假设我们电脑里面装的全部是数字音频文件吧。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些音频文件的两个重要的技术参数,这对于选择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是很有帮助的。 音频文件的编码格式就有例如mp3, w ma, aac, WAV,APE, FLAC, 等。这些音频文件中WAV、APE、FLAC 等属于无损音频格式,而诸如mp3 等就是有损音频格式了。通常市面上发行的CD 在电脑光驱里面经过―抓轨‖的过程,才能将 CD 里面的数字信息提取为电脑上的音频流,这就是 WAV 格式。它相对于―母盘‖CD的音频质量来说是没有任何细节的丢失的,所以叫做无损格式。但是 WAV 格式的体积相当庞大,于是聪明的程序员们动脑子想出来了诸如APE,FLAC 等的压缩方法,将庞大的WAV格式压缩成相对较小的APE 或者 FLAC 格式。一般从电驴上拖下来的文件中,很多都属于这些无损格式。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无损音乐总是伴随着一个奇怪的cue 文件,这个文件的作用是记录一个整轨的无损音频文件有几首歌,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每首歌的名字和作者是谁,这样用音频播放软件读取 cue 文件的时候就可以显示出一首一首的曲目以及完整的信息,而不是一整张光秃秃的碟片了。 至于 mp3 和 w ma 等有损音频格式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分享‖的理念设计出来的。其实,即使是压缩了一下,APE 等无损格式体积还是太大,所以又诞生了有损音质的压缩算法,靠损失音质(但通常是人耳难以辨别的部分)来压缩体积。 音乐文件都有描述其属性的标签(tag),比如一首 mp3 文件里面存储了包含―艺术家‖、―专辑名‖、―发行年代‖、―流派‖,甚至可以是―专辑封面‖,―歌词―等标签,它们对于管理音乐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单凭一个文件名,我们如何快速检索出特定的歌手、专辑名、发行年代、或是其它细节信息呢?所以标签的完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标签这个理念虽然很好,但是有时候却又是麻烦的大头。不同的音频格式,标签的规...